新华网太原4月23日专电(新华社记者刘云伶、燕雁) 当人们仍对大学生创业者们的勇气赞叹不已时,中学生创业族已悄然现身,激情蓬勃地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然而与大学生截然不同的是,随着中学生创业队伍不断壮大,他们所受的质疑也与日俱增--中学生创业究竟能走多远?
当中学生也萌生创业念头
随着网上购物风起云涌,网络商店被越来越多人认为是“掘金”捷径,投身者络绎不绝,其中最惹眼的当属中学生店主们。
就读于太原师院附中高三的李超,如今就是个网店“老板”。他在网上开了一家店铺,专门售卖数码产品。开网店前,他通过同学联系到了太原市某数码产品商城的负责人,对方最终承诺给他提供货源,而且可以先赊给他,卖货后再付款。随后他找到一个熟悉网络技术的同学帮忙设计了一个网站,把数码产品的照片贴在上面,然后在一些网上论坛发帖做广告,争取客户。虽然并没有像当初他预想的那样,每月收入“至少四五千元”,但偶尔的一点“小外快”还是让李超坚信,自己的这个商店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然而,进入高三后,李超的“创业梦”被浇了一瓢冷水。李超的父母不明确反对儿子创业,但对他的学习表示了担忧,他们更希望儿子能考上大学。李超不想忤逆父母的意思,只好把网上店铺转给朋友托管。这样一来,店铺的业务就少了很多。
记者了解到,萌生创业念头的中学生并不鲜见。部分中学生认为,眼下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学习好未必能就业好,唯有创业才是实现自我的最佳途径。
是提前创业,还是拔苗助长
以开网店等形式出现的中学生创业引发了热烈讨论:不少人啧啧称奇,认为这意味着学生自立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很多人则严词指责,提出中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的关键阶段,文化和心理素质远不足以抵御创业风险,鼓励其创业无异于拔苗助长。
李超的语文老师闫晨说,一名中学生能从网络上看到商机并付诸行动,很难得,老师们都暗暗佩服。一些教师认为,提前介入创业活动,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体验到创业之难。
山西省社会学会副会长李美峰认为,中学生创业活动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囿于目前的教育体制,“关门育人”的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仍占主流,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难以体现。网店由于创业成本较低,且运营相对简单、占用时间少,因而成为学生眼中难得的契机。
令中学生创业族最振奋的,莫过于国际青年成就组织不久前首次在中国举办的中学生商业策划大赛。华师大二附中四名学生摘冠,并赢得了4000元创业基金成立学生公司。
但不少学者对中学生创业忧心忡忡:学有所成者创业尚且难以预测,稚嫩的学生何以应对种种变数?曾为清华大学学生创业园首批创业企业发起人的心理咨询师宋少卫,便是反对者之一。宋少卫说,中学生处在青春期,思想仍不成熟,创业活动往往带有好奇心和盲目性,加之欠缺商业、法律等方面知识,成功几率甚微,而其相对较弱的心理素质难以承受破产等经商可能导致的失败。
宋少卫说:“时下中学生的创业项目多数知识含量较低,学生得到锻炼的主要是与人沟通的基础能力。这完全可以通过上大学后的打工实习等活动来获得。”
家长们的心头大患,则在于孩子能否把握学业与创业的分寸。太原市第18中学一位学生家长说,学生时间、精力有限,难免顾此失彼,加上难以抵制利益诱惑,很可能荒废学业。
中学生创业,应定位为尝试和体验
对正在中学校园萌发的创业现象,一味封堵显然是下策,且会阻碍学生创新激情和能力的迸发。有关人士指出,学校应适当开展一定程度的创业辅导课程,科学引导学生的创业观念,并通过组织相应活动使其发挥所长,从而给中学生创业爱好者们一个“安全的游泳池”。
太原市一些中学校长告诉记者,目前很少有中学设立有关创业教育课程,在高考压力下,一般中学也很难抽出人力、物力来指导个别学生的创业实践。国内极少数开设此类课程的中学多半照搬国外版本,创业课程未能和中学生的心理培养、意志力培养、创新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宋少卫表示,中学是夯实基础、学习基本知识的阶段,创业的资本、能力、时机都不具备,这时的所谓“创业”实践,应定位为尝试和体验。他建议学校应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在学习方面如何创新,走出灌输性被动学习的束缚,使他们的创业激情首先在他们最熟悉的领域中得到发挥。
专家认为,教师也该对学生创业予以及时关注和引导,避免其落入陷阱,同时要适当加以干预,防止学生对创业活动投入过多精力和财力。此外,学校和教师应对学生传授与商业经营有关的法律知识。由于缺乏科学指导和合理监管,目前中学生创业活动存在一些误区,暴露了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自控能力弱等问题。如曾有一名中学生私自架设网络游戏服务器,牟利数万元,受到了工商、公安部门查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