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刚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后,先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后来他决心自己创办一家涉外家政服务公司。今年4月,
刘建刚的企业已经完成了头三年的创业期,还完了贷款。
刘建刚能有今天,第一个要感谢的人就是自己的导师。刘建刚的导师朱建新是上海一所民办大学的校董。从创业的第一天起,他们俩每周至少有一次见面沟通。朱建新随时分析解决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并倾听和进行情感疏导。创业青年和导师的关系,很像父子或者兄弟、师傅和徒弟,也像好朋友。大家有一种互帮互助大家庭的感觉。
同样作为一名创业者,德意控股集团董事长、总裁高德康告诉记者,创业者最缺的是什么?不是激情,不是金钱,而是行之有效的创业方法。以前的许多创业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任何指导,没有什么有效经验可以参考,完全靠自己的摸索和感悟,有些时候甚至是靠教训吃一堑长一智。现在情况虽然有了一些改变,但还改变得不够,许多正在创业和将要创业的青年仍然有着种种迷惘和困惑,需要有生动的成功案例作参照,需要有正确的创业理论来指导、来启迪他们的思想。
每年增加就业青年1900万
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我国16至35岁的青年人口为3.8亿人,占总人口的30%。每年这一年龄段的青年有1900万需要就业,其中1140万(60%)在农村,760万(40%)在城镇,而在农村的一部分也在向城镇流动。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测算,大约每年可以提供800万左右的就业岗位,缺口严重。因此,通过创新、创业增加新的工作岗位,是解决我国严峻就业形势的重要措施。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郗杰英认为,在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日益加速的今天,创业无疑对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创新,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科技的发展必然推动产业升级乃至催生新的产业,同时也必然使有些产业、企业萎缩。在这里,创新、创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创新、创业必然创造新的工作岗位,缓解庞大人口带来的就业压力。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世界财富500强企业消减了500万个工作岗位,但同时新增工作岗位达到了3400万个,这些新增工作岗位与新创企业的贡献紧密相连。同时,青年具有文化、体力上的优势。因此,青年是创业的生力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