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的月饼市场仍然很大。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国内月饼的年消费量平均为20万吨至30万吨,以每公斤平均售价62元计,销售总额大约为60亿元至100亿元,一些乡村及偏远地区的销售还不在统计之内,市场总量相当可观。
据了解,国内目前注册经营月饼业务的食品厂家有5000多家,而且有的还在不断地往里挤,“酒家不做饼、茶楼不接宴”的行规也早已荡然无存,许多星级饭店、酒楼、点心厂、糖果厂一到中秋节就纷纷参战,甚至和“饼”字根本不沾边的企业也要在月饼市场咬上一口。
记者在市场上调查发现,除了传统的果馅、肉馅、莲蓉月饼外,还有水晶月饼、中药月饼、海参月饼、巧克力月饼、咖啡月饼等,几乎是五花八门无所不包,有的巧克力月饼纯粹就是巧克力,只不过做成了月饼模样而已。某知名冰激凌连锁店更绝,推出的冰激凌月饼本来就是冰激凌,而且还要冷冻保存,但市场上却销得很火。
中秋节主角地位开始动摇
月饼一直是中秋节经济的主角,然而,在食品、礼品越来越丰富的今天,月饼的主角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记者在一些超市发现,就在月饼极力促销热卖的时候,许多保健品、特色食品、糖果点心等也都推出了中秋大礼包,不少平时散卖的糖果点心一换上精美的包装就成了礼包,有的酒品柜台还插上了“中秋团圆喝上一杯”的促销牌。
另外,许多食品、礼品、茶叶、鲜花等专卖店也大做中秋文章,茶叶专卖店打出了“中秋赏月岂可无茶”的横幅,而鲜花店门前则竖起了“中秋节到了,也给爸妈买束花吧”的牌子,连手机店都打出了“中秋特卖”的招牌。
记者又随意问了几个小朋友中秋节吃什么,有3个说吃月饼,两个说吃肯德基,几个说没想好,还有一个说吃粽子。
记者在采访中也看到,一位老太太买了好几盒月饼,她表示,没月饼那还叫过中秋节呀?她手里大盒小盒的,但大都在30元到90元。
有关专家也提醒月饼企业,要细分市场,不断调整,不能把赌注全都压在月饼上,不能将月饼当成绝对的主业,应积极拓展其他的业务,做到均衡生产。
危机就是商机
一家调查机构曾在广州做过一次月饼消费调查,有57%的调查对象认为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但只有24%的人表示喜欢吃月饼,大多数人只是象征性地吃一点;购买月饼的人大都年龄较大,年轻的购买者不到30%,另外,出于送礼需要而购买月饼的占总量的73%,单位福利购买的占28%。
在年轻人对月饼的亲和度逐渐减弱的同时,月饼本身的一些局限性也使其发展面临挑战。月饼的保质期短,而且应节性极强,一过中秋节,昂贵的月饼立即贱如烧饼,烧饼还能天天卖,月饼却不行,这就大大增加了企业的风险。
月饼的区域性特征明显,由于保质、运输、品牌知名度及销售期短等条件的限制,除少数有连锁实力的企业外,大多数月饼都只能在当地生产、当地销售。虽然月饼的馅料、外形不断翻新,但仍难以摆脱传统月饼的框架,口感及保健要求仍有一定局限性,高糖、高油脂使人吃了易腻,也不敢多吃。
消费者的个性消费及健康理念的变化,需要企业不断创新,但一些老字号名牌产品好不容易创出品牌,在传统与创新中进退两难。
月饼经济还能走多远
“100年以后会怎么样不敢说,但几十年的发展空间还是有的。”专家分析说,“每年近100亿元,几十年的市场还是很大的,关键是如何把握住市场的脉搏,在质量、创新、营销、口感等方面下工夫,月饼市场还是商机无限。”
专家指出,月饼市场的路有多长,关键是看企业怎么走。一方面,月饼蕴涵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及节日气息,带给人们的温馨、亲切、和睦的气氛别的产品还难以替代,关键是要保证质量,用品牌打市场,做出特色,用产品的差异化赢得消费者。
另外,要不断创新,从外观到内馅、从形式到内涵、从营销到服务、从口感到包装等要不断创新,满足消费者消费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同时强化月饼的礼品、节日品功能。
要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及海外华人市场,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向广大农村铺设经营网点,不仅仅销售月饼,还可以把高质量的糕点、饼干等打入农村市场,也可以与海外食品企业联合开发海外月饼市场。
还有就是要积极拓展其他相关业务,注重平衡生产,不能将月饼当成唯一的主业,这样不仅可以化解风险,而且还能加长企业的增值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