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探月序曲拉开,互联网新媒体优势凸显
从10月24日发射到11月7日进入工作轨道,嫦娥一号的首次探月之旅已经宣告成功,但与嫦娥工程的成功相比,在互联网媒体与传统媒体针对此次重大科技突破事件的眼球争夺战中,嫦娥探月更是一次互联网网民的分享、互动盛筵。无论是具有天然互动平台的腾讯网,还是新浪,搜狐、网易等商业门户,都在视觉设计、3D画面、动感体验、互动分享等环节上大做文章,为本来颇为严肃的科技增添了更多丰富、人性化的元素,增加了网民的参与热情和关注程度。
回顾整个事件的报道,腾讯网总编辑陈菊红表示;“可以预见,过去那种单纯比拼新闻数量和速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嫦娥报道可以看作是互联网门户作为新媒体在互动、分享上的大胆尝试。对比腾讯、新浪、搜狐、网易等专题报道页面,几乎每家网站都增加了互动、体验环节。有持续关注嫦娥探月互联网报道的网友谈及感受时表示,互联网天生具有无法比拟的互动特点。”据了解,腾讯网做了41场在线访谈互动节目,除了专家嘉宾与网友聊天外,还开发了“嫦娥辩论赛”、“中国鸟人”等更贴合平民阶层的互动访谈。
“一个嫦娥卫星探月项目,大家上来都是黑压压一片,文字淹没了眼球,星球转呀转,飞船转呀转,星船分离、五种矿物、整流罩、干涉成像光谱仪......”,单纯的视频、图片和文字上的整合形式,普通网友看一遍也就乏味了,但本次嫦娥的互联网报道不同,增加了不少互动产品的设计,让网友乐在其中,持续性的参与。上述网友对自己的感受进行了总结。对此,腾讯网总编辑陈菊红也表示,科技知识与网友存在兴趣上的接触点错位,但相对低层次的情感需求就很强烈,可能是娱乐的、游戏的,以互动的手法激发网友对该事件的关注度。像“月球暂住证”活动住到月球去的美好愿望,让网友产生了浓厚的参与兴趣,以趣味性和知识性吸引了不少网友参与进来,这是互联网作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报道上的独特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