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海媒体报道了这样一条消息,说是不少家庭花费上百万元供子女留学,其中不少人归来后却是眼高手低、衣食无继,还得依靠父母供给,形成了颇为庞大的“海归啃老群体”。
近几年出国求学者甚众,自费留学生更如过江之鲫。“海归”多了,肯定也不能个个像李彦宏一样成功。但烧了几十万上百万,换来的却是“一啃到底”,家长们实在有些想不通。
那就先来看看“海啃族”有什么基本特征。
一,“怀才不遇”。在大批“海待”(等待工作)、“海藻”(寻找工作)中,面试N次仍不肯屈就的不在少数。尽管一时半会也证明不了自己的“高材”,尽管普遍缺乏工作经验,但他们的口号是“我需要更好的机会,我需要良好的起点”,这里的起点多半指职位和薪水,通常与“我们这拨里混得最好的那个人”相对。而“最好”的机会一直没来,于是他们忿忿然在家啃老。
二,“学无所长”。这类人颇像钱钟书笔下拿着“克莱登大学文凭”的方鸿渐。匆忙出去一两年,多数封闭在中国留学生的小圈圈里,书是没读明白,英文也不过关,而一纸分量不够的文凭让国内单位买账也很难,于是他们只能窝在家里。
三,“理直气壮”。与一般“海啃”相比,最后这拨人杀伤力最强。他们一般出身中产家庭,认为享受优越生活和人生经历理所应当。回来后晃上两年,不少人还会提出“再出去”或“想创业”的设想,而这一次的飘飘然,还是要父母买单。
由此来看,“海啃”的产生不是家长不肯帮,而是家长付出太多。
高成本投资都跟着高期望值,巨额留学费用让“海归”择业时问的最多的就是“拿这么点钱,干吗还出国念书”?而按现在工资水平计算,留学费用十年八年都挣不回来,这还不算在外学习期间损失的工作经验。机会成本高企,让“海归”身份成了“海归”负担;其次,社会心态使然,即使“海归”鼓起勇气放下架子,也常被用人单位认为“心思浮动、华而不实”;最后,追加投资的风险,一旦已经花费了几十万留学,而归来后“资金迅速回笼”无法实现,家庭往往被先前的投入“绑架”,为了让投资能变成成本而不是损失,不少父母再次投钱,支持孩子“再出去”或“创业当老板”,而这将进一步加大他们的心理负担。
于是,在留学这件事上形成了怪圈,投资越少的越成功(凭成绩申请到奖学金的留学生),最闹心往往最花钱。
据最新统计,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派出国,在外留学人员总数达46万,仅学费就超过人民币100亿元。急于出国镀金的中国学生成了不少国家劣质大学的外汇收入来源。这其中,成绩不好的学生依赖的就是低门槛的洋通知书与父母的钱,这样砸出来的“海归”,自然是“啃光二老”。
为子女的投资是无数的“零”,而子女是这些“零”前面的“一”,这“一”自立不起来,所有的“零”都是泡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