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国家科技奖8日在京揭晓
引人关注的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日揭晓,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闵恩泽院士和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获此殊荣。至此,我国已有12位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以其权威性和高达5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引起海内外的极大关注。此前,李振声、叶笃正、吴孟超、刘东生、王永志、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和金怡濂10位科学家已荣膺这一奖项。
BY 新华社
2007年度国家科技奖8日在京揭晓,闵恩泽、吴征镒获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集中反映了科技在改善民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其中,民营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中有22.4%的项目有民营企业参与完成。
企业成科技创新主要力量
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获奖项目中,由企业独立承担或参与完成的占57%,获奖企业共获得发明专利189项,说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开始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创新投入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据了解,在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获奖项目中,有28%的项目是以企业为主完成的。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 “年产20万吨大规模MDI生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等都是以企业为主完成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同时,企业在加强自身科技能力建设、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创新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引进大学、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和人才优势,更加注重产学研的结合。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主任陈传宏介绍,国家科技进步奖作为现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奖项,重点奖励关键技术、系统集成的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产学研相结合,对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实施了有效激励,促进了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青年人才成科技创新生力军
纵观8日揭晓的2007年度国家科技奖,一大突出亮点就是,青年人才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获奖人员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占61%。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项目共90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33%。国家自然科学奖第一完成人中61.5%,国家技术发明奖第一完成人中46.2%,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25.5%有海外留学经历。这些数据一方面反映我国人才战略成效显著,另外一方面也说明,国家科技奖励在发现、凝聚和培养尖子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科技奖突出“原始创新”
2007年度国家科技奖中,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奖项目总数达到90项,突出我国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在逐步增强。
今年多个获奖项目在原始性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取得了被国际公认的领先科研成果。如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项目“热河脊椎动物群的研究”,科学家通过近10年的工作,在鸟类及其飞行和羽毛的起源,恐龙、翼龙、早期鸟类、哺乳类和两栖类的进化,地层学以及热河生物群的综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原创性成果,发表相关的SCI论文78篇。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项目 “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其研发的多项技术国外均未掌握,装置的准确度为世界第一,比国外最好的同类装置高10倍以上。
奖项资料
● 获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项目 “王码五笔字型”,在计算机技术普及与传播汉字和中华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项目 “系统化生物芯片和相关仪器设备的研制及应用”在生物芯片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方面有重要突破,将在疾病诊疗方面提供重要技术手段,对于改善人民健康水平将发挥重要作用。
●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完成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 “转基因植物产品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在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方面有重要创新,形成了一整套技术体系,在反国外技术壁垒和保证我国食品安全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闵恩泽
1924年2月出生,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是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吴征镒
1916年6月出生,著名植物学家。他编著了《中国植物志》等众多专著,他提出的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种质资源库”的建议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做也了前瞻性的部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