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不分高低贵贱
“如果我想搞一个芯片生产公司,也许我会得到很多支持——国家优惠政策来了,银行低息贷款也来了;如果我想在街上摆摊儿卖馒头,你瞧,城管来了。”北京市某银行职员小华坚定地说,以后要创业,就要瞄着高端、高科技、国际化的生意去做,这类企业能享受到更多的优惠条件。
调查显示,56.3%的青年认为,国家应该优先扶持小规模、低成本的创业;51.6%的青年认为国家应该优先扶持弱势群体创业;35.4%的人认为应该优先支持高新科技企业创业。
“创业没有高低贵贱,小本生意和高科技企业都应该得到支持,明确这一点很重要。”杜绍基认为,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科技企业通常规模大、发展潜力大、能够容纳的劳动力也多,对解决就业问题很有帮助。
但同时他也发现,现在国家对中小企业创业的扶植力度稍弱。他认为,要对小规模、低成本企业进行支持确实会遇到很多操作上的问题,比如如何对基数庞大的小企业进行风险评估;如果企业亏损了,谁来赔偿,这些问题不好解决。
“要想帮助小本经营的创业者以及弱势群体,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助人自助’,对他们进行创业培训,帮助他们学会自己想办法找到饭碗。”杜绍基说。
据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推出的“全球创业观察2005中国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的全员创业活动指数为13.7%,即每100位年龄在18~64岁的成年人中,就有13.7人参与创业活动,这一比例高于2002年的12.3%和2003年的11.6%。
本报调查显示,32.1%的人认为,与从前相比,现在中国的环境更适合创业;27.2%的人认为中国一直是个适合创业的国家;也有18.4%的青年对中国的创业环境予以否定。
有资料显示,与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20%~30%的创业率相比,中国目前不到1%的大学毕业生创业率确实偏低。张耀辉把这一现象归因于中国的创业环境存在一些不足,如优惠政策难落实、行政准入门槛高、工商注册程序僵化、企业税负重等等。“像动漫、金融和小型工作室一类企业,要求10万元的注册资金和办公地点似乎没有必要。”
此外,张耀辉认为,中国创业环境不尽如人意,光靠完善制度还远远不够。“中国文化中,对大学文凭有极强的认同。但是,人们没有意识到,无论读不读大学,创业的机会都是存在的。大学文凭不应是唯一目标,年轻人应该发现更多的目标。”
调查显示,43.8%的青年预计,未来5年中国的创业环境将“不断向良性发展”。
共青团中央城市青年工作部负责人表示对创业环境的发展持乐观态度。他说,当前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两年前出台了旨在促进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地方政府也鼓励非公经济发展。
据他介绍,团中央在帮助青年创业上,还将有一些新的政策和构想:“团中央将尽全力抓好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争取与更多的金融机构合作,扶持青年创业;此外,我们将继续办好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项目(YBC),争取更多国外的支持;我们还将在更多地方开展创业培训。我相信未来的创业环境会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