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三大新契机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5月21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说,尽管此次地震损失比较严重,但整个经济的基本面,包括中央企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态势不会改变。目前抗震救灾仍然是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同时,还要着手恢复生产,以实际行动为国分忧。
抗震救灾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三大新契机
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巨大损失。随着救灾工作深入推进,这场灾害的损失到底有多少,还在继续勘察与评估之中。在国际油价持续上涨、通货膨胀已成全球魅影的背景下,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对中国经济究竟有何影响,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就破坏程度看,这场地震灾害面积高达10万平方公里,超过国土面积的1%,受灾人口高达4500多万,超过全国总人口的3.4%,几乎相当于一些中小国家的人口。截止目前,死亡人数已超过6万,受伤人口超过35万。除了伤亡人数外,人民财产损失也极为严重,其破坏性不能低估。
而根据目前救灾工作的整体部署情况,适时采取“两加一减”措施,即加大内需、加大公共服务、减少政府行政费用,不仅能对中国经济的即期表现有推动作用,对经济增长有直接刺激作用,而且能对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特别是各级政府部门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带来三大新契机。
首先看对扩大内需的影响。这场突发性灾害至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对我国的内外需结构会造成比较明显的影响。本来,自2006年四季度起,我国的国内消费需求就开始逐步回升,内外需结构出现了积极变化。2007年则是内外需并旺,内需表现日益突出。到2007年底2008年初,受国际油价与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外需明显回落,而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则越发突出。
现在,这场地震灾害对正在发生变化的内外需结构,更是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寰转契机。从需求看,4500万灾民的基本生活与生产需求,创造了额外的内需增量;从供给看,更是可以对冲由外需下降引起的负面影响。4500万灾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包括衣、食、住、行,及通信、娱乐等消费服务都是基本需求,对原本受外贸影响的生产企业向内需转产,是一个难得的产业调整缓冲机会。
其次看对加大公共服务的影响,特别是为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影响。国家已表示,为做好灾区群众安置工作,严防次生灾害造成新的损失。中央财政安排250亿元,加大对抗震救灾的资金投入。同时中央财政今年将先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明后年还将继续作相应安排。
如果考虑公共财政投入的杠杆效应与乘数效应,特别是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采用市场化手段,将中央财政安排的700亿元设立为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更能够利用金融与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与融资功能,带动社会力量、民间资本,进行有效率、有监督的灾后重建。这对有着丰富自然地矿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综合旅游资源的四川来说,是一个十分有效的重建创举。
再看对降低行政费用的影响。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央国家机关今年的公用经费支出一律比预算减少5%,用于抗震救灾。各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要减少会议、接待、差旅和公车使用支出,压缩出国团组。严格控制公车购置,暂停审批党政机关办公楼项目。
由此观察,这场地震虽是一场大灾,但对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特别是对行政部门的廉能建设,即廉洁与效率建设,也提供了新契机。长期以来,政府的行政成本过高,一直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难点。如今,在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的时候,降低政府部门的行政开支,转变公职人员的服务意识,其意义是非同寻常的。
特别是如果从公务用车、用油、用电做起,那么,既可以降低行政成本,腾出资金支援灾区建设,又有利于节能减排,树立环保型政府的榜样,同时也有利于改善政府的服务功能,约束公职人员的行政行为,真可谓一举多得,对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政治建设,将有十分特殊的指标意义。
多难兴邦。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在中国社会迈向初步小康之际,碰上这么一场大灾,虽是不幸,也给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经此磨难,海内外同胞看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力量,中国社会的发展将会更和谐、更人性、更符合现代公民社会的价值诉求。(亚夫)
国际抗灾经验值得借鉴
北美的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本人就经历过北美地区的大雪灾。
几个月前,加拿大东部地区发生的大雪也是历史罕见的。但是,加拿大各地政府已经积累了对抗雪灾的丰富经验,并形成了一套较为高效和系统的应急对策。
在加拿大,及时清理积雪,保障道路畅通,责任主要在各省市政府。其中,省政府负责辖区内高速公路,市政府负责市内道路,但位于国家公园内的高速路路段则由联邦政府负责。
据统计,加拿大全国每年清雪费用高达10亿加元(约合人民币71.7亿元),各级政府也都有专门的年度清雪预算。
各省市都常设清雪机构,与私人清雪公司协作防灾。而且,私人公司的效率往往更高。相对而言,国营公司往往费用过高,服务不到位。最可怕的是,国营公司会在关键时刻罢工。有时,联邦政府不得不采取强硬手段禁止他们采取要挟的手段增加工资和福利。
加拿大清雪基本靠机械化作业,每个城市都配有系统的清雪设备,如铲雪车、撒盐车、融雪车、扬雪机、运雪车和除冰车等。其中,铲雪车又可分为主路铲雪车和人行道铲雪车。而撒盐车使用的盐视不同情况有干湿之分,成分也不同。
这次我国南方发生雪灾,据说南京曾买过一台加拿大产的扫雪车,但被闲置了10年,今年被派上大用场了。加拿大也有类似的情况,有几年没下大雪,那些私营公司就亏大了。于是,政府就做些适当补贴,毕竟人家靠天吃饭,不是旱涝保收的。但即便如此,私人公司还是比政府养着扫雪公司划得来。最主要的原因是私人公司工作起来更认真,也更吃得起苦。
在加拿大,清雪不仅有轻重缓急之分,还有时间要求。最优先清理的道路往往是高速路和城市主干道,其次才是高速路辅路、公交路线和有坡路段,最后是其他街道。
一般而言,高速路和主干道上积雪,一般要求在雪停后2小时至4小时后完成清雪;高速路辅路和公交路线在雪停后4小时至6小时完成清雪,而其他道路最迟也不能超过雪停后24小时。
从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都有专门人员会紧密跟踪天气预报,并在所辖范围内24小时巡逻,实时监控路况,一遇紧急情况,启动相应方案。
美国和加拿大有许多气象预报公司是私人企业,甚至比国营公司更加有效和敬业。它们的设备并不比国营公司差,也有卫星监测系统,且还可以从天气预测中赢利。
这似乎显示,任何事情一旦落实到个人责任以及个人利益上,或许会把人的潜能和责任心发挥到极致。
由此,也联想到了国内发生的一些自然灾害情况。
笔者主张,一定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坚持以国营公司的监测预报为主前提下,如何发展民营性质的灾害预测预报公司,充分发挥它们在抗击自然灾害中的积极作用,这一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