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意绘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国际版权交易部总监杨立,因广泛接触国内外动漫作品的创意人、制片人、制作团队和交易方,对国内产业现状有较深入的体会。站在专业制作的立场,他指出了国内动漫产业振兴的一些关键所在。
《中国经营报》:从《功夫熊猫》说起吧,咱们圈内人现在都怎么议论这部片子的?
杨立:应该说,得到了很多启发。我觉得这部片子最大的意义在于,它首先向我们中国的动漫人证明,未来全球动漫市场的重心其实就在中国,就在我们眼前,这是美国人带着《功夫熊猫》来中国的原因。硬币有两面,你可以说:“看!鬼子已经打到我们家门口了!”,但你也可以说:“玩中国化,你们老美怎么可能玩得过我们中国人自己?”我还是主张看到希望的。
《中国经营报》:确实,这部片子中国文化很浓郁。能分析一下其中有多少中国元素吗?
杨立:背景元素如风景、建筑、植物、器具等,还有里面的功夫动作有刻意模仿李小龙、成龙和周星驰的痕迹。
《中国经营报》:武侠算不算也是一种中国元素?一个复杂的精神层面的元素?
杨立:算,武侠当然也算。它没有被国内的原创力量去很好地开发,现在被国外来模仿。《功夫熊猫》从整个制作流程到动画效果都不是中国动画片的制作模式。包括人物形象、神态,当然还有对白,都绝不是中国式的思维模式能创造出来的。比如,中国人绝不会想出用条蛇来做主角,而且是没手没脚的,肯定会把蛇画成人形。美国制片方一再强调,他们的《功夫熊猫》力争原汁原味,但我一直认为,要做到真正的原汁原味不可能也没必要。
《中国经营报》:我的一个朋友看完回来后,把msn签名改成了“龟大仙说:要相信自己。”这部片子中,宣扬普通人也可以成为英雄,那种美国大片常见的价值观导向。用一个美国故事,穿一件中国衣服,这是不是正是《功夫熊猫》能够取胜的原因?
杨立:你说得没错。其实是美国商业片的常见的模式。但现在越来越被认同的观点是,美国大片正在失去想象力,虽然制作技术越来越高。所以,这只能说是好莱坞在利用我们,利用中国元素开拓中国市场。但我认为,这部片子成功的关键因素并不在于此。画面精美、剧情连贯紧凑、适当的时候添加笑料,根本来说,娱乐性才是它成功的原因。这可以和多年前国内上映的《宝莲灯》作个对比。我不是说那部片子不成功,那也是个中国故事,但是如果现在两部片子放在一起同时播映,观众口碑差距可能就能体现出来。我认为,“寓教于乐”应该讲,但不应该过度纠缠,以至于把作为纯粹娱乐功能的巨大动漫市场拱手让人。如果一开始就想“主流”,就想教育人,这片子不可能做得好笑。但观众买张票可能就是想买个乐子。
《中国经营报》:我们如果不模仿别人,我们应该怎么走?
杨立:我工作的部门叫国际版权交易部,所以接触各个国家作品的机会很多。应该说,现在日、韩、美、法各国的路线都很明显。日韩走的是唯美主义路线,美国走的是科幻超人路线,法国则走的是风趣幽默路线。中国原来也有自己的路线,但是在《大闹天宫》、《骄傲的将军》那个时候,现在已经老了。中国目前正在模仿日、韩,这或许和三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相近、文化相仿有关。但一直我不主张去模仿别人,而且从现在来看,我们有更多的理由坚持自己,打造真正的中国化。比如,在《大闹天宫》、《骄傲的将军》里面的中国红元素,它恰恰是所有其他国家所不具备、也绝不敢使用的元素。如果能提取出来,就是咱们自己很好的中国特色。再比如,动漫因为人脸都一样,所以服装上就应该强调时代的细节,如果是古装就要遵守朝代风格。还有你前面说的精神层面,儒道这些文化。台湾蔡志忠就做得很好,他的漫画用调侃的意味重新诠释这些古代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