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建设的最后一批新能源工程,奥运武警战士大楼和奥运安保志愿者大楼太阳能工程日前宣告完工,北京奥运场馆及奥运村建设由此成为以太阳能为代表新能源基地。
无论是倡导“绿色奥运”理念,还是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要求,太阳能产业都应得到政策鼓励迅猛发展,但仅仅依靠政策扶持还远远不够,产品安全性、售后服务乃至行业标准等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将成为这一行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关键。
太阳能点亮北京奥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北京奥运会的场馆与设施在设计与建设中为体现“绿色奥运”的理念,对节能环保格外重视,其中,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广泛应用就是很好的佐证。
据悉,奥运村内占地3000平方米的微能耗建筑由自然冷能、太阳能光热光电、地源热能以及风能等组成可再生能源系统,在全球率先实现跨季节综合蓄冷技术手段,比同类节能建筑还要节能2/3以上。
北京奥运村安装了6000平方米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将为1.68万名运动员以及村内人员提供热水,该系统规模和技术先进性均堪称历届奥运会之最。奥运会后,这套系统将供应居住区近2000户居民的生活热水需求,每年可节约电量近1000万度,节约标煤2400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8000吨、二氧化硫20吨、粉尘200吨。
另外,奥运村通往周边各个比赛场馆的道路上都安装了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灯。太阳能还将为90%的奥运场馆草坪灯、路灯提供照明,这也是奥运历史上的第一次。
数据显示,在国家体育馆等7个奥运场馆和奥运工程中,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年发电量70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17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70吨。其中奥运会主场馆“鸟巢”采用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达到130千瓦;建在青岛奥帆赛场及周边场馆的风能灯、太阳能灯每年就可节电2万多度。在奥运帆船基地,可将太阳能转化成冷能源或热能,实现了生活用水、制冷、供暖“三位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