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户部巷”经营方式开创全民创业范本
cye.com.cn
时间:2008-9-9 18:55:50 来源:新华网
作者: 我来说两句 |
|
 |
|
新华网武汉8月13日电(记者 廖君 熊金超)小早点也能做成大产业,一条147米长的武昌户部巷,5年诞生10余位百万富翁,其中不少还开起连锁公司。截止到今年初,户部巷小吃经营户已由当初的12家增加到140多家,小吃品种达到170余种。
2007年户部巷及各地分号销售额达5000万元,可解决近2500人的就业。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汪涛、湖北民营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许汝玉等专家表示,户部巷成功最关键得益于品牌打造,并维护品牌质量,再加上统一管理、抱团作战,开创了全民创业的成功范本。 ——政府引领打造武汉“早点第一巷” 石记热干面、老谦记豆丝、徐嫂糊汤粉……这些户部巷的牌子早点,现在已享誉大武汉;当年操持一个个早点摊起家的经营主,现在许多成为百万富翁,开起了连锁公司。 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由于户部巷子地处中华路临江一带,这里是武汉多条公交车辆的起点或终点站,客运轮渡码头集中,搭乘轮渡过江上班的市民多,熙熙攘攘赶着上班的人们给户部巷的众多早点摊创造了人气,带来了生意。 作为户部巷石记热干面的创始人,上个世纪70当时年代,石婆婆支起摊子卖热干面,只想赚点钱贴补家用。她回忆,那时巷子里不少人家都做早点,为的只是养家糊口。2002年7月中旬,武汉市提出社区建设“883计划”,“早点、健康、再就业、防盗、互助”被武昌区政府列为五大“亲民工程”。经过论证,汉味早点经营已有一定基础的户部巷成为试点项目之一。2002年9月,武昌区政府邀请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等一批文化名人,共议户部巷改造方案。同年,随着政府资金的到位,户部巷步入改造。改造后的户部巷面目一新,曾经的老瓦房、破桌椅、泥泞路完全消失,一派明清风格的户部巷出现在眼前,整条巷子干净又整洁,全街还立起了一道19米长、3米高的汉味早点文化墙。当时武汉街头早点摊分散,且环境较差,这里有政府扶持,再加上早前的名气,进驻有前景,不少早点摊业主跃跃欲试。 2003年9月18日,新户部巷开街。徐嫂糊汤粉、唐氏热干面、石记热干面、二十一味牛肉粉、谢氏面窝、陈记红油牛肉面、徐记烧梅等43户经营户入驻。价格便宜、分量足、味道好,最关键是品种齐全、干净卫生,户部巷声名为之再振。 开巷7个月后,尝到甜头的户部巷迅速进行第二次改造升级,以应对急剧增加的人流量。这次除了硬件,户部巷开始在软件建设上有质的变化。2004年4月,户部巷完成第二次延伸扩建改造,在自由路延伸150米。同时,相继成立商会、管委会,各司其责。同时,武昌区政府经常邀请著名艺术家、书法家、社会名流、新闻媒体进入户部巷,大打“户部巷汉味小吃”文化品牌;另一方面,户部巷扑克、小吃谱等陆续上市。 ——户部巷借助成熟经营业态发展扩张 户部巷虽然火爆,但每天时间持续不长,每天上午11时以前,人流不息,可到了下午3点多钟,有2/3的店铺就关门。因此,户部巷能否全天营业、能否进超市等问题,引发户部巷、武昌区政府负责人及相关媒体的关注,户部巷能否走出去发展也成为其发展历程上的关键一步。 一些小吃店的经营业主认为,小吃利润本来就薄,进超市后还要耗煤耗电,再加上人员的开销和其他材料,成本肯定要翻倍。还有一些经营户去认为,户部巷给人的感觉就是早餐,中午以后没什么生意,如果能借助超市等成熟经营业态,填补其发展空白,还能把品牌知名度向外延伸。 2005年5月1日,户部巷徐东分号正式开张,借助徐东这个成熟商圈的影响力,开张首日的经营额就超过了户部巷本身。第一个月,石记热干面更是以6.6万元的营业额创造早点小吃销售的神话。2005年6月1日,武汉户部巷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户部巷开始有了正式的“经纪人”。此后,户部巷在武汉三镇的扩张速度不断加快,2006年,曙光分店、光谷分店开张;2007年南湖花园分店、中南分店、武汉工业学院分店、长丰分店、沌口分店、杨汊湖分店相继开张。 分店的快速扩张,不仅让经营户人员规模扩大,更对产品质量、口味等提出了考验。唐氏热干面老板介绍说,为了让客户尝到同一口味的小吃,必须建立中央厨房,统一配送。 据记者了解,目前,户部巷160多家经营户中,有30多家已发展壮大,各自组建了饮食公司,生产由早期的个体手工制作,发展为集团化的规范厂房作业,即由中央厨房统一制作成半成品或成品,再配送到各分店。户部巷计划在今年还要再建3-5家新店,主要选址在汉口和汉阳。同时,户部巷还在白沙洲附近租了70亩地,与培训学校合作培养订单式小吃人才,为扩张后的经营户补充专业人员。另外,户部巷正在兴建大型配送中心,今后将实现所有经营户统一配送,以保证质量和口味。 ——解决下岗工人再就业难题 1998年,徐嫂糊汤粉老板徐绍娴夫妻从粮道街副食品商店双下岗,开始了支早点摊卖糊汤粉的生活,9年后,他们的身家过了百万,糊汤粉每天卖出近千碗,昔日小摊已裂变成3家分店,原夫妻店已变成拥有31名员工的连锁店。徐绍娴只是从户部巷走出来的创业英雄中的一个。同她一起抱团作战的,还有徐唐氏热干面、石记热干面、老谦记豆丝……他们曾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下岗工人。致富的磁场吸引了更多的失业人员进入。截止到2008年初,户部巷小吃经营户已由当初的12家增到140多家,小吃品种达到170余种,2007年户部巷以及各地分号销售额达5000万元,可解决近2500人的就业。 户部巷经营方式成为小本创业的范本。一些专家表示,户部巷成功原因在于:脚踏实地、及时升华、抱团作战、强化品牌。 一是脚踏实地。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田文江分析说,户部巷创业者多是下岗职工,他们创业就是为了谋生存,心态比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要好,不求一夜暴富,只求养家糊口,做事更踏实,不会眼高手低。而且,他们懂得诚信经营的制胜法则。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汪涛说,户部巷的崛起与汉正街的早期成功有相契合的地方。武汉人创业的一般规律是:初期创业,不怕投资规模小,不怕行业起点低。谁都想做大生意,但在没有“大生意”之前,更现实的选择还是从小生意着手。小生意意味着风险小,可尝试很多次机会——这是创业人生最缺乏的东西。 二是及时升华,户部巷摆脱粗放模式。武汉餐饮协会会长刘国梁说,户部巷为本地小吃业开辟了新的经营模式:各品牌小吃先扎堆经营,形成一定气候,然后就地整合建立专门市场,再由市场管理部门统一对外宣传,其影响力呈现几何级扩大。 汪涛认为,户部巷及时抓住了创业升华的时机,在其创业早期可以是粗放经营,达到一定阶段后一定要升华。户部巷通过个体投入、政府引导等,将品牌充分呈现出来,实现了创业的升华,否则就会淹没在后期涌起的创业洪流中。在这个方面,户部巷显现出与早期汉正街很大的差异,汉正街衰落的原因或许就在这里。 三是抱团作战,小业主集体致富。田文江说,户部巷经营的产品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些不同品种的特色产品扎堆,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经营户们很好地把握了这个优势,竞争优势自然强过其他单个品牌。 不仅经营户抱团作战,政府、市场管理方以及经营户也紧密合作。汪涛说,在其品牌营造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和管委会的统一管理发挥了有效作用,规范商户行为,令服务品质、产品品质与品牌相称,为其崛起打下很好基础。而早期汉正街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消解了整体竞争力,使品牌形成进程大大受阻。 四是品牌化经营。刘国梁说,户部巷的统一管理体系保证了经营户始终如一坚持品牌化经营,为经营户节约了品牌成长时间。湖北民营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许汝玉、汪涛认为,户部巷的成功最关键得益于品牌打造,并维护品牌质量。 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吴传清认为,户部巷的小本创业方式,值得认可,但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区域限制,并对创业者有特殊要求。户部巷有其特殊的地理优势和文化背景,从户部巷走出的成功经营户,都是借助户部巷这个区域品牌。他们能在户部巷做起来,在其他位置不一定能做出来。与此同时,小本创业只适用于初次创业,投入资金大约2万-3万元,适合有广泛社会需求的大众化行业。
创业网www.cye.com.cn
|
免责声明:
凡本网具体标明“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对本站文章版权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致电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