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变迁创新
北京丰台园变身科技总部经济区
1991年成立的北京中关村丰台园,经历20余年变迁创新还在继续。
“引资”向“选资”过渡;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创新正不断拓宽丰台的“活水之源”。在包括总部基地、国美广场、托普科技园、中关村科技园丰台园东区三期和西区在内的五大在建、筹建项目的引擎支撑下,保守估计,2011年丰台科技园区生产总值将超2000亿元,10万名高端人才将汇聚于此。丰台区将建成京西南最大的生态科技园区。
去年,中关村科技园丰台园科技产业收入已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100余家企业收入超过1亿元,总部楼平均每平方米创造出5亿元的科技收入,1200万元的税收。提及这些数字,丰台科技园管委会主任孔令斌抑制不住激动,这意味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丰台科技园发展的总部经济经验已在全国产生深远的影响,园区年均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团超过150批次。
今天的丰台总部基地之所以成为城区企业竞相进驻的区域,归根结底,在于如何面对新一轮的产业结构提升。
1992年
质疑园区促成产业升级
1991年11月,丰台科技园批准成立,成为北京市最早的3个科技园区之一,园区建设随之启动。上世纪90年代初,科技园区的使命是实现科技产品的商品化、产业化,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位,主要着眼于科技制造业的环节。丰台科技园初期的定位,就是科技工业园区,通过引进项目、引进生产线来发展产业。但在90年代末期,这种格局开始被打破,科技工业园区的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们着实经历过企业大逃亡的困境,园区模式甚至一度遭到质疑。”孔令斌回忆。北京作为全国的中心城市,高速发展的经济、快速的城市化和更为严格的环保措施,使发展科技工业的成本急剧攀升,无论从地方政策还是土地价格,发展科技工业都面临着巨大的障碍。与此同时,原来进入园区的制造型科技企业,由于土地预期收益与人员成本的上升,不断将生产环节向北京市外进行迁移,制造业功能的减弱,迫使丰台科技园不得不将产业结构的调整纳入园区重点考虑的问题。
据了解,在丰台科技园第一阶段末期,原本宽松的土地政策逐步向从紧的政策转变,土地作为经济发展的空间支撑要素,越来越显紧缺。同时工业项目具有投入大,产出低、占地广、转型难等缺点。数据显示,丰台科技园1992年启动建设的一期,按照科技工业园区的模式,大约引进十余家科技制造类项目,每个项目用地规模在50至100亩,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产业集约化效益并不太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土地和空间再利用难度也很大。
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丰台科技园逐步与城区连成了一片,但是大片厂区的城市规划,特别是较早时期建设的厂区,与现代化的新城景观格格不入。同时,由于制造业对所在地较弱的产业聚集能力,使服务业很难实现快速聚集,城市化所要求的产业结构多元化、城市功能多样化和景观现代化的目标难以实现,如何更好地提升园区建设的城市化水平就这样被列上议事日程。
如果只以面积计算,丰台科技园在国内的高新区里不算顶尖,但它创造的总部经济型发展方式,却为国内的高新区发展探索了一条体制创新、服务创新的道路。
2002年
总部构想发展高新科技
园区产业发展模式的探索之路找到了新的起点。2002年,丰台科技园联合学术界的专家进行调研,在全国首次提出了发展总部经济的设想。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式,总部经济也对高新区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园区内特定的总部企业、特定的总部高端管理人群存在着文化浓厚、严谨工作、执着创造等高科技企业的精神和追求,作为管理者就要顺应、分析其自身的发展特点,从制度上进行创新,调配各种资源,达到最优的配置,用最好的服务打造最佳环境。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勇于打破旧的框框,转变管理思路,大胆探索全新的服务思路。“细节决定成败”,孔令斌时刻把自己的认识贯彻到园区招商引资、创新服务中,市场招商、文化招商,打造总部经济品牌。这张牌,已经被市场所认可,丰台科技园声名鹊起。
北京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赵弘认为,总部经济依靠现代便捷的交通网络和通讯条件,实现了企业总部与制造功能在地域上的分离。借助于这一理论,丰台科技园逐步跳出单纯以细分产业方式发展园区的思路,以功能的划分来实现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
与此同时,在北京等中心城市,总部经济发展正悄然形成并迅速推进。丰台科技园抓住这一机遇,逐步把总部经济的理论用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产业规划、空间规划、政策服务上,逐步构建出一套发展总部经济的模式。“就产业规划而言,丰台科技园把科技企业研发、管理、营销的功能作为首选,而逐步放弃科技企业制造的功能。”孔令斌说,在空间规划上,丰台科技园把重心转移到提供给企业总部更为合理的空间形态上,并逐步构建企业总部政策服务平台,满足总部经济发展所需的环境要求。
今天看来,总部经济的发展模式,有效地规避了第一阶段空间与产业集约化的难题,空间资源节约利用,产业结构显著提升,企业容纳能力大为增强,城市发展景观大大改善。
总部经济模式引领下的丰台科技园,园区逐步摆脱了工业园区模式的束缚,2006年,丰台科技园已拥有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5年间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300亿元,比第一阶段10年技工贸总收入总和整整翻了6倍。
企业总部依托周边良好的商务设施、文化氛围、人才环境和市场条件,获得更多可供发展的资源。但今天总部基地周边商业缺口依然很大。
2008年
商业设施增加总部活力
如今的丰台科技园活力四射,总部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深度融合。“总部经济是分工经济,但本质上又是一种合作经济。”赵弘认为,总部不是高高在上,不是分离在外的,总部经济区的活力更多地体现在商务、文化和交流的氛围中。
56万平方米的国美广场可谓占据了总部基地的大门,在四环入口处形成一座涵盖高端商务、购物中心和星级酒店的“双子”新城,与9号地铁线擦肩而过。作为国美广场的首席顾问,李春材清楚地看到总部基地数百栋办公楼蕴藏的商机。“有100多万人口的社区对商业的需求必然殷切,基于此,国美才敢打造一个56万平方米的商场。”据李春材介绍,专注于社区商业的国美正在寻求与总部基地的结合点,用健康、自然、节能的方式来规划社区商品配置。不但满足住宅社区,也满足办公社区,更满足大社区的概念。
作为京西南地区最大的单体商务中心,国美广场紧邻总部基地第三期。“总部基地自身定位非常高,切合总部基地概念是商业发展的前提。”由于邻近地铁站,国美广场已经预设10万平方米的地下商场,旁边还有北京最大的汽车交易市场。“现在的问题是缺乏组合,区域经济的衔接与配合还不到位。”李春材说。
经历过由工业科技发展向总部科技过渡的丰台科技园,园区国际化交流和国际化经济发展合作的比重越来越大,建设中的托普科技园和总部基地东区将成为园区国际化交流的中心。不难看出,丰台科技园将继续以总部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利用两者融合带来的高成长性、高生命力、高聚集力、高辐射力,构筑起创新活跃、要素集中、经济发达、区域和谐的科技型总部经济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