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全文:海归创业四大阻碍
海归创业一直被世人关注。然而,创业的滋味总是苦乐参半。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称,受困于融资难等四方面的缺陷,海归创办的企业明显存在“三三现象”:大约1/3能有较大发展;1/3勉强维持生存;1/3处于破产或半破产状态。
一份调查显示,凭借着自身的优势,海归的创业意愿较别的群体来得强烈,也的确更容易获得现实的回报。这种首尾相因的循环更加激发了后来者的热情。目前,中国新经济和高科技企业中不乏“海归”领主,比如亚信、UT斯达康、搜狐、物美、尚德集团等等,都已成气候,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资企业中,大部分也都是由海归创办和管理的。
海归们熟悉东西方的情况,也在学习、工作中积累不少人脉、金脉,加之中国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所以很多人抓到机会,年纪轻轻就可跻身富豪之列。这份人才报告称,在研究的样本中,海归回国创业的平均年龄是35岁,而且几乎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风险投资。这种年龄、素质和资本的叠加使海归创业的成功率较高。
根据样本研究,大多数成功创业的海归通常都集中在高科技领域,这说明海归在国内外差距较大的高科技领域里创业独具优势。尽管如此,一半以上的人还是碰了壁的,尤其是那些只拿了一个一两年修成的学位的海归更是容易陷入困境。除了主观因素外,海归在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市场运作不规范、过于复杂的人际关系、有关部门办事效率低、缺乏资金来源和人才等。
“中国人才发展报告”将海归创业难归结为4个方面——头一个是创业园存在结构性缺陷。中国创业园存在结构性缺陷,令不少创业园的实际效率低下。近年来,不少地方的开发区、高新区甚至大学纷纷推出留学生创业园,但由于缺乏一整套科学的项目评估机制和有效的融资渠道,不少留学生创业园实际上扮演着物业管理公司的角色,有的创业园还采取简单的房租补贴形式,作为对园内海归企业的支持。结果是,很多留学生创业园中的企业成功率不高,不少海归企业处于艰难挣扎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