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规之二:勤俭节约
周福仁
周福仁家规:贫困是资本,而不是障碍。
在地图上看,海城位于辽宁省南部,辽河下游左岸,辽东半岛北端,市内有平原,适宜农业发展;市内也有矿山,但在开采之前,对填饱人们的肚子没有任何作用。
西洋集团董事长周福仁就生在这个偏远山区里,父母没有文化,把对子女的要求写在条条框框里是不可能的,因此,周福仁小时候所受的教导都是自然形成的,正所谓“因地制宜”。
周福仁在家排行老二,兄弟姐妹四人。在周福仁10岁时,父亲溘然辞世,家里只有母亲一个人出工干活,缺少了劳动力,生活更是窘迫。
那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全国都是低销量,吃粮食的时候很少,平时都是把玉米秆碾碎了,掺上棒子面吃。周福仁当时正在读小学,经常饿的走不动路,在村里总是能听见小孩子饿的哭声。
等到周福仁十七八岁的时候,早已经下地干活了。当时还是缺少粮食,主要的口粮是“菜团子”,萝卜缨子、白菜帮子剁碎,攥在一起,表面上糊些面,下锅蒸熟,这种菜团子在周福仁看来“非常难吃”。做菜团子时,锅里会熬些粥,也是水多米少。吃饭的时候周福仁经常说:
“粥分我多少我吃多少,菜团子我就不吃了。”因此,经常被家人责骂:穷人家生了个富人。
到了1974年,周福仁22岁,他已经是村里的生产队长,当时全村人均收入只有67块钱,整个村子十分之一人口外流。
周福仁就生在这样一个贫困山村的贫困家庭里,然而,从小受到的教育却很严格,父母期望子女有所作为,稍有错误就棍棒相加。周福仁对此这样评论:生活标准不高,但要求很高。
周福仁小时候很淘气,那段饿肚子的时光过去之后,能吃饱饭了。周福仁经常活蹦乱跳的出去,爬树、掏鸟窝。当时那个村子里刚刚出现苹果树,这便成了周福仁淘气的主要目标,老想伺机偷个苹果。在外面调皮之后,经常被人家找上家门,少不了又挨母亲一顿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