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行业怎样与IT对接?
启明创投合伙人童士豪:肯德基在中国是最大的餐饮连锁公司,平均一家店服务44万人,在美国它不是最大的,可是一家店服务6万人,就是中国最大的连锁店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既然是这样,今天的第一名不见得是十年后的第一名。最后能成功的一定是把这两者或其中一样做得非常好。不能用数据管理,不能有效地管理现有的资源,你不可能成为一家持久的企业。
嘉和一品董事长刘京京:传统行业是最传统、最大众化的,竞争也是极其惨烈的,如果靠传统创新可能很难有超强的竞争力。管理创新我觉得信息化手段是最好的利器,它可以让你跟传统行业的嫁接产生1+1>2的效果。
久奈(天津)健康用品董事长李弘:我们是做安全套的,在我看来,信息化是两点:第一,我们的业务需求能够运用到IT,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第二,我们的目标顾客都是深受信息化影响,我们需要去分析、研究他们的消费习惯,用信息化的方式来推广我们的产品。
一嗨租车副总裁蔡礼洪:我觉得一嗨租车最大的特点是我们创业团队原来都是IT背景,我们对IT的感觉在行业中是有点优势的,因为毕竟我们是从IT的角度切入传统行业。很多传统行业里的竞争说到最后一个是创新,一嗨租车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第一个,比如说送车上门、车童的概念是我们在行业里第一个想到的。
友商网总经理冯颉:关于企业信息化,我做了2007年到2010年的比较,2007年的时候安全放在第一位,到今天安全已经降低了,因为大家对云计算已经很了解了。现在的业务需求是随时随地能够管控终端,这是很多老板最关注的,不管是资金、库存还是营销,他要随时随地能够看到。他在做这个模式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个IT系统支撑就很难完成。
德同资本主管合伙人赵军:互联网这个创新工具对传统行业尤其是消费行业起到了颠覆性的变革,这十年发生了什么呢?我个人的体会是消费习惯的改变,互联网在十年以前作为雏形刚刚出现的时候,我们感觉到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当时大家想的是怎么聚集用户,但是怎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怎么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还都是一个疑问,大大的问号,到了今天看起来,互联网在消费行业已经产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
清洁能源:疯狂之后
北京佩尔优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江源泉:我们是从事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公司。我感觉这是一个非常不太好做的模式,因为它要承担用户的各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技术风险、工程运营风险,承担了所有的风险。合同能源管理有三个模式,即分享型、合同型、保证型。分享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分享收益,这在记账的方式上有个很大的缺陷,每年、每月的收益是不一样的,你签了十年的合同,每年收到钱以后在财务上才能反映出来,就是说可能我投了钱以后,我的财务报表很难看见,再去跟别人讲故事,需要讲得非常好。
北极光创投合伙人杨磊:储能行业有两个挑战,一个是制动技术怎么样做到稳定,因为传统的技术做大是有很高挑战的。另外一个挑战是源于用户的,就是市场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即谁为储能买单。现在的情况是理论上风电发多少电,电网就收多少,除非风电危及到电网的安全。所以对发电范围来说,他们没有动力购买储能。
北京普能世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俞振华:国家现在出台政策还不太成熟,原因是中国对储能领域的研究时间比较短,过去15年全球至少有500个大型项目,没有一个是在中国做的,导致目前的政策研究缺乏很扎实的理论基础研究,包括储能的经济效益、一些模型的建立、到底储能会对整个体系带来怎样的变化,没有这些扎实的研究结果出台的话政策是很难出台的。
天津国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吕渭川:前些年,我想我能把生物材料做出来就成功了,实际上现在看来把材料能够制造出来,从实验室的技术到工业化,难度也是非常大的。但是这不是你成功的标志。材料更大的问题是应用研究,你如何把材料进行加工,最后变成一些制品、最后用到市场上,光把材料做出来,一般的公司和一般的人是没有办法用起来的,所以在应用研究、在它的制造过程中,这些问题都得解决,这些是我们原来的创业团队和当初的资源所不能满足的。
北京三得普华总经理王志泳:一个企业完成一次创新是相对容易的,但是需要能够持续创新。首先技术本身就是在不断发展,本身需要一个持续创新的过程,另外,市场也会不断产生新的需求,需要我们去响应市场的需要。但是整个过程中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一个持续创新的能力,它可能在几年里发展是好的,但是时间长了以后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瓶颈。
青云创投合伙人张立辉:投资这个行业看上去很美好,但是要理性。第一是正确的方向,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第二是正确的人,人需要有包容和整合资源的能力,或者说有学习能力,你可以一开始什么都不懂;同时是执行和耐心,这个过程是从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阶段,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持续大家的耐心也是很重要的。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