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有关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报道,连篇累牍。温州是关注焦点,温州老板还不起债跑路,则是重磅炸弹。紧缩政策持续至今,众多利益相关者都感觉吃不消之时,这样的消息自然触目惊心。
不过,有一个“不至于”,似乎有必要提一提:紧缩政策虽然“凶猛”,但无论是力度还是持续时间,都不至于让一个经济体遭遇如此严重后果。大部分企业利润增长乏力,一些出现亏损,是可以想象的困难,但温州方面传递出来的末日气息,却未免过于脆弱。这份脆弱产生的原因,不能只从外因来考虑。
温州企业这次的困难,并未获得多少同情,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是温州人的赌徒性格——从温州假货,到温州炒房团、炒煤团、炒蒜团等等,温州人都将其投机本色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对一座城市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发生了不容忽略的影响。
温州创造了“小商品、大市场”的模式,一个打火机、一粒纽扣,都可以支撑他们做出一家不错的企业。这个模式曾经广受赞誉。但自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上升后,温州这种几乎没有技术含量的低端制造企业,失去了利润空间,陷入举步维艰。这个问题不止温州,整个中国沿海的制造业,几乎都在面对。
产业必须转型升级,是近年来耳熟能详的新闻语句。在珠三角、长三角不少城市,企业主们确实在努力谋求突破。然而温州是另一番状况。温州中小企业中,只有大约10%选择产业调整与升级,20%将产业转移到西部内地。即便如此,浙商研究会秘书长徐王婴也曾尖锐指出,西进企业之中,除了一些名牌企业,更多企业只是“玩概念”,他们“无非是把握土地主题,最不济也要在西部当地争取三年的税费优惠,三年之后或将人去楼空”。
温州企业也有不少逐渐做大,但在产业上有真正突破的一直很少。温州现在的产业结构,和上世纪80年代几乎没有区别,仍是皮革、服装、打火机、电气等当家。这次“跑路”的温州老板大多数正是属于这几个行业。温州企业不思实业进取,都干什么去了?改以温州资本面目,凭借“炒”这个利器,在全国掀起阵阵疯狂。
事实上,早在2008年之前,温州企业放弃实业,改谋投机暴利,已经成为主流。“温州炒房团”自1998年后声名鹊起,此后山西的煤矿、2006-2007年股市泡沫、2005年以来房地产的全国性持续暴涨,都为温州人提供了一次次投机机会。高达100%以上利息的高利贷,在温州能有这么大市场,真正因为实业而融资的怕只是极少数,大多数是因为有“炒”的高回报率做支撑。
紧缩政策真正打击到的,是这部分投机之人。中小企业确实在过冬,但没有想象中困难,针对珠三角中小企业的一份调查显示,超过70%的中小企业主认为未来六个月难有利润增长,或将产生亏损,但仅有不到4%的企业主认为,未来六个月后,他的企业可能干不下去。广东省统计局的数据也表明,珠三角关停企业数量与新注册中小企业数量也都处于正常状态。即便是温州,包括温州市工商局提供的倒闭与新增企业数据在内的多方面资料,都显示温州并没有出现所谓的中小企业“倒闭潮”。
媒体的报道可能对事实进行了渲染。而在辨析清楚这些之后,对政策的选择我们或可有些判断了。当前的紧缩政策不必要也不应该放松,对中小企业出台短期性的、针对性的金融扶助,尤其是减税,当为合理举措。至于所谓的“高利贷危机”,以其规模论,威胁不了中国的金融稳定,理当让投机者们买一次单了。
而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去思考,温州提供的教训是,必须想办法促进产业升级了。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