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会社会痛点拉动“骂战”
网络是现实社会的延伸。
“网络暴力绝非孤立现象,它是我们这个竞相追逐的、狂躁的、缺乏安全感的现实社会的折射。”凯迪网络总编辑肖建增,这样评价网络暴力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正因为此,一些新闻与网帖总能“戳中”林立洋的痛点。“比如讲官员腐败的,讲贫富差距大的,讲弱势群体遭遇不公的,讲农村孩子看不到上升通道的,讲 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住房医疗的,讲道德滑坡的……”他向记者举例,“每次遇到这些内容,我一般会点进去看看,有时会跟着骂几句。”
在知名网友“五岳散人”看来,这些社会痛点,往往在正常途径里难以申诉或解决,“人们的火淤在心里”,因此“遇到某个具体事件,就以网络暴力的形式发泄出来。”
“比如最近的重庆选美事件,许多网民认为前三名的女孩不够漂亮,甚至有网民直接猜测,女孩背后有‘干爹’操纵结果,这是形形色色的‘拼爹’给网民留 下的心理阴影。再比如最近的杜传旺事件,之所以对天使妈妈基金会的质疑声不断,也是因为一些慈善组织过往的表现,透支了民众的信任。”“五岳散人”表示。
林立洋也参与了一些“跟骂”。他称这种行为是“泄愤”,把关注这些内容的新闻或网帖,称作“泄愤帖”。
近一两年,他感到无论在门户网站、手机报还是各类聊天工具的微门户上,“泄愤帖”正越变越多,动辄弹出,难以摆脱。
“放眼望去,‘高房价’、‘官二代’、‘宝马男’、‘奔驰女’、‘黑心医生’、‘萝卜招聘’……一上网,简直被这些词包围了。给人感觉周遭充满了猫腻儿和黑幕,富人没有一个讲良心,官员没有一个可信赖。但现实真就那么不堪吗?”他反问。
某大型聊天工具微门户的编辑张帆(化名)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证实,“泄愤帖”泛滥并不是一两个网民的错觉,这既与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快、范围广有关,也不排除一部分社会痛点,被一些网站放大——甚至附会。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微博客有2.5亿,平均每天有2亿条微博在发布。天涯社区每天约有5万条新帖,这是一条信息高速路。”张帆说,但在互联网信息的编排上,网站选哪条内容,不选哪条内容,哪条放在显要问题,哪条放在边角,都大有讲究。
“总结起来,就是要在视觉上‘发现、强调,甚至制造冲突矛盾点’,这样才会有人匆匆瞥一眼就能点进来,反复回复、对骂,流量自然提高。”他透露。
张帆的同事在网站体育频道工作,据他透露,即使是与民生不搭界的体育新闻,也可以转换成“泄愤帖”。“为提高流量,我们有时会把标题尽量往民生上靠。”张帆的同事这样介绍他们的“操作秘诀”,“比如某个球星买了房子,这在国外是一个‘边角料’的小新闻,但我们会把他推到头条,然后这个文章下面的回复,就都是网民骂房价、骂房地产的,一来二去,流量又上来了。”
尽管杨薇和张帆都向记者明确表示,正规一些的商业网站上,某条新闻或帖子的点击量,与相关编辑的工资并不直接挂钩,但“流量大小是一个综合考评机制”。“流量大了,广告投放就多,关联着网站的整体业绩。”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