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后奥运”时代,你会想到什么?巨额的债务危机?蒙特利尔陷阱?还是其他。
奥运经济的专家们不约而同地说——这是世界性的难题。
尽管今年奥运正在伦敦进行,然而北京奥体中心的广场上,依旧人潮涌动,还播放着中国2001年申奥成功的欢呼雀跃的场面。北京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杨奇勇自信地说,作为北京新的地标,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民众的奥运热情是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所没有的优势。
四年一个轮回,又到了奥运年,水立方交出了怎样的答卷,破解这道世界性难题。
典范“水立方”
北京奥运结束后,仅半年,水立方就实现营业收入1.04亿元。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答卷。然而很快,“后奥运”魔咒逐渐生效,随着游客人数抛物线似的下降,水立方收支情况开始出现变化。
在去年年底的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中,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水立方2011年自营收入为8800万元,但包括场馆维护、二期资产折旧、能耗等在内的成本费用税金总计却达到了9929.9万元。其中,水立方每年的能耗、场馆维护和劳动力成本共计5756.32万元,占总支出比重的58%。
为此,水立方发表了《水立方全年运营盈亏平衡未亏损的情况声明》:水立方自营业务收入仅仅是水立方全年收入的一部分。2011年水立方实现收入超过1亿元,其中还包括专项资金支持、政策扶植、其他多元化收入来源等。“基本达到略有盈利。”杨奇勇说。
即使是“略有盈利”,在全国的体育场馆中,水立方也算是表现优秀。
2011年10月31日,在南京召开的全国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经验交流会暨2011年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议上,水立方曾作为典范介绍了其运营管理和对外开放的情况经验报告。
根据近期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之一的一篇名为《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模式和效益研究》报告显示。我国96.6%以上的体育场地没有任何收入,即使部分体育场地有经营收入,也非常有限,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占2.8%,10万元~50万元的只有0.5%,50万元以上的仅占0.1%,总体来说入不敷出。
据记者了解,旅游业务仍然是水立方经营收入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水立方整体收入占比,已由曾经的70%下滑到了33%。在奥运赛后运营中,水立方通过挖掘游泳项目资源、推动大型活动的举办、完成旅游配套设施的招商、拓展特许商品及广告开发等多种经营四分天下。
“单是游泳项目资源今年和去年相比涨幅超过50%。2011年,水立方实现非旅游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68%。旅游收入比重在下降,其他比重在上升,扭转了前两个年头,旅游收入与其他项目比例七三开的局面,目前是三七开,调过来了。”杨奇勇介绍说。
随着奥运参观热度的继续下降,水立方的赛后运营压力越来越大。2011年的参观人数与2010年二期改造完成后同期旅游参观数据相比,游客总人数同比下降了30%左右。不过杨奇勇也表示,年游客人数已经基本稳定在200万人左右。
针对这种情况,北京市体育场馆协会秘书长熊伟认为,鸟巢、水立方的游客下降是必然的,不管是奥运会还是亚运会都会有这种情况。但是这次伦敦奥运会召开,又激发了国人到北京看奥运场馆的热情。因为“中国人口内需非常之大”。
“鸟巢”BOT失败
熊伟将国内的奥运场馆经营分为四种模式:一是高校场馆,在奥运结束后主要用于学校教学、集会恢复教育功能;二是作为全市配套建设像工人体育馆、首都体育馆这样的,维系着原来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三是以鸟巢、水立方为代表的BOT模式;四是五棵松这样进行完全的民营资产渗透运营。
曾有外媒报道北京奥运场馆大面积荒废。但据本报记者调查,“荒废”言过其实,不过这四种模式的经营情况确实不容乐观。
鸟巢、水立方的参观人数已经开始逐年递减,同时又一直找不到长期的赛事落地,五棵松体育馆几年来的赛事运营者,几乎是每年一换,而远在顺义郊区的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其4A级景区资格已被北京市旅游委取消,并勒令整改。
临近鸟巢、水立方的国家体育馆,在奥运结束的一段时间,以平均一个月接一场重要活动的速度开始承接大型活动,然而,对于最初的功能定位即多功能服务的市民中心,这一目标很难达到。“间歇性开放。”一位工作人员说。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