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乳业抱怨政府的抽检太频繁,这么抽能把人抽死,但是自己的产品实在是太不争气,前后脚地曝出质量问题,最新一例是光明旗下品牌“小小光明宝宝奶酪(宝宝杯)”被消费者发现配料中含有卫生部规定禁放的乳矿物盐。
对此,光明乳业回应道,宝宝杯没有安全问题,但是为防现有的包装盒让消费者误解,此款食品于全国范围内下架。这样的回应很有意思,甚至能够代表很多企业的思维,明明是自己的问题,最后变成了企业责任感十足。
企业出了问题,买单的是企业家,但企业走马灯似的出问题,买单的就是市场和消费者。近些年来,我们目睹的质量问题可以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没有中箭落马的所谓知名企业几乎成了国宝,为什么我们的企业管不住自己的产品质量呢?是有心无力,还是有力无心?
很多人都在反思,为什么中国缺少创新。此前,有学者提出,表面上是创新缺乏,背后的因素却是诚信缺失。当你创新出来的东西得不到很好的产权保护,不能获得创新前所期望的高报酬时,创新就是懈怠的。对创新没信心,是因为当前社会的诚信不足,尚无法支撑起创新所需要的长期承诺。同样的,我们虽然看到的是企业的产品质量危机,但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同样也与整个社会缺少诚信相关。企业对处于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这在乳业和肉制品业中尤为突出)不敢轻信,而相应的政府机构对于企业也同样不敢免检,种种的相互设防无疑放大了整个产业的成本,让企业疲于奔命,处处设防,处处防不住,因为资源和精力总是有限的。
当然,这里面有企业自身的问题,有不思进取的坏企业,也有甘于沉沦的烂企业,很多的产品质量问题就是道德问题。然而,企业有好有坏,良莠不齐,本来就是自然规律,放在任何一个时间和空间都是如此,摆在我们国家面前的任务应是,创造一个有效率的市场环境,让坏企业混不下去,让好企业有滋有味。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依赖于一个平等的市场环境,进而依赖于一个法治的市场环境。如此,才能将加诸于所有企业的市场环境成本分散开来,好企业不受其累,坏企业也不会心安理得。
这就涉及到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如何形成一个有质量、有分寸的市场调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市场的效率。对于企业,政府就应该公事公办,以法办事,而不是怀着赋税和就业的地方私心。我们看到,每当自己辖区内的企业出了事,当地政府大多是“打三记手板”以示惩戒,而不是支持被损害利益的消费者一诉到底,让犯错误的企业真正面对市场的压力和惩罚。如果不是这样,消费者对于个别企业的怨气和不信任感将会发酵到对整个市场的不信任感,所有好企业坏企业,都承担着这样的无形成本,而中国经济也就迟迟走不出产品质量的低谷。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