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一位咨询行业资深人士称,国内知名度较高的咨询公司,在采集样本阶段,几乎全部采用外包模式。
郑浩这样的大学生通常是外包公司最愿意聘用的终端执行者,肯吃苦,素质又高。在非寒暑假的时候,外包公司只能去寻找大量社会人员。
“做一项调研,需要采集大量样本,再从成千上万个样本中,筛选出有效样本,而取样过程,如果是中小项目,需要几十、上百个调研员,大型项目,则需要几千个调研员,咨询公司不会自己‘养’这么多员工,通常是将这项业务外包给各地的小型咨询公司。”该人士介绍道。
在这种业务外包模式下,如何监控样本质量,便成了调研结果是否公正的关键。“口碑好的调研机构,前期会对外包公司的调研员进行培训,后期会采取多种方式对样本质量进行监测,但不规范的公司通常省去这两个关键的环节。”该人士称。
对此,最近颇受质疑的J.D.Power亚太公司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记者发现,其数据采集同样采用外包形式。
但J.D.Power亚太公司称,他们的数据采集公司,是聘请了全球排名前五的市场研究机构进行访问执行。“他们的项目管理、质量管理以及访问员管理系统相对成熟。”J.D. Power亚太公司中国区汽车行业研究总监周桐告诉本报。
“通过培训并试访合格的访问员才能参与项目,我们要求访问员提交访问结果的同时,还要上交访问录音,J.D. Power的员工还会不定时地对各地的访问执行现场飞行检查。”周桐称,最后,J.D. Power还会委托另一家第三方审核公司对调查公司的数据收集质量进行复核和检查。
对核心业务层层分包,催生出一条市场研究行业的产业链。但实际上,层层分包之举实属无奈。以J.D. Power为例,在其大本营美国,J.D. Power可以从第三方机构获得全美车主的联络信息,因此可以通过邮件或网络的方式开展调研,这样既省去了访问员参与又可以取得很大的样本量,不受地域的限制,并可覆盖到全国。
“但中国做不到,没有能够提供全国车主信息的机构,J.D. Power只有通过街头拦截、选择合格的车主进行面对面访谈,才能保证随机性、独立性。”J.D. Power亚太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兼董事总经理梅松林告诉本报。
梅松林称,街头拦截成功率非常低,只有1%,以刚刚完成的新车质量研究报告为例,这个研究的样本数突破了2万个,创下了国内调研行业样本数新高,光是取样就达到200万个,通过遍布全国的1000多个访问员历时5个月才得以完成。
商业模式之困
早前,某日系品牌经销商爆出厂家为了在某项排名中取得好名次,从全国经销商处“集资”买通公关调研机构的消息,矛头直指在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中的领头羊J.D. Power。
上周,梅松林首次对该事件进行了回应,称J.D. Power躺着也中枪。无论是非如何,从另一个角度,则折射出第三方咨询公司盈利模式的尴尬。
梅松林对本报记者称,该公司盈利模式包括两部分,分别是出售联合调研的报告以及为企业客户定制调研服务。
如何既为汽车企业服务,又为整个行业制定出公正的榜单,J.D.Power面临商业利益与品牌独立性的“互博”。梅松林接受本报采访时坦言,给企业做定制性服务,是严格按厂家的要求做,而联合调研是有独立体系的,如果把这两个牵在一起,在业务上就没法开展。“但不可避免有企业把两者相混淆。”梅松林称。
而几乎所有咨询公司都采用这种商业模式。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咨询公司的主要盈利方式不外乎三种,行业报告、咨询项目和活动组织。一个较成熟的咨询公司,收入中上述三块的比例大致为3:5:2,通过报告和活动制造行业知名度,再开展商业性更强的咨询项目,后者通常是当前咨询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