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成长空间有多大?
从增长来看,目前电商做到了一万亿的情况下,阿里金融的整体余额其实大概规模应该不会过五十亿,阿里金融运行时间不短了,各种模型也相对成熟,从这种情况下,阿里金融还有多大的增长空间?我自己感觉难度很大啊。
阿里金融目前人数大概在三百人左右,如果不能有效增加余额,其实还是得不偿失的,三百个人操作五十亿的贷款规模,怎么看都不划算的。只有建立在淘宝不断上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阿里金融的不断衍生,两者想互为助推因素,利用淘宝上行助推阿里金融,反过来让阿里金融也助推淘宝上行,但是我前面论述的问题是淘宝在阿里手里,一直跟B2C在打架,我自己的感觉,淘宝会日益边缘化,这个还真不一定是阿里自己的想法,而是市场推动的结果,如果淘宝不能衍生出能赚钱的行业出来,淘宝存在其实就毫无意义,就如同一座金山在你手里,但是它就是不能赚钱,也毫无意义。
我们来看下C2C现在有多尴尬。它到目前催生了支付宝,几千亿的交易额不到2亿的利润,还催生了天猫,但是天猫反过来则要推翻C2C,还催生了阿里金融,但是阿里金融也还没赚钱,即使赚钱了,也不太可能有高估值。另外催生了一淘,却基本处于毫无意义的尴尬境地,这个C2C,其实已经是全体阿里人的难点了,总觉得是个宝,该怎么用呢?!是啊,该怎么用呢?现在淘宝开始卖基金,卖理财产品,但是最后会如何呢?也不知道。这其实就是阿里的现状,因为不同的平台之间虽然衍生于淘宝,但是各自之间都有竞争关系,同时还要防备着新衍生出来的平台对淘宝的伤害,这就是我说到的阿里其实已经出现了所谓的的大企业病了。
阿里金融和支付宝的关系其实也就是这些众多关系里面的一个缩影,非常难处理。理论上,支付宝是需要不断的获得各家银行的支持的,虽然到处在传闻支付宝的强大,但是事实上,支付宝毕竟还是需要银行卡来充值和提现的,随着银行网银和手机银行的日益强大,银行卡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撇开在淘宝网里进行交易还需要支付宝的情况下,其他的转账,交易功能,其实被银行自身卡的交易功能替换的概率越来越高。试想下,你做出租车的时候,你是希望人家把钱划入到你卡里呢,还是希望人家把钱汇入到支付宝?
而且支付宝面临的竞争其实也日渐激烈,现在支付牌照已经有232张了。淘宝网里支付宝曾经一家独大,现在大概占比也就是在50%左右,份额不断下行。支付宝的压力也日渐增加。说个题外话,阿里金融跟支付宝的关系很有意思。阿里金融其实不跟银行构成正面竞争,但是却总被外界树立成抗拒银行竞争的楷模和典型,很多时候也总是让银行很不爽,反过来说,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一些小的银行,还是跟阿里金融进行了业务交叉竞争,这种情况下,支付宝跟银行的合作就很被动,成了总是为阿里金融擦屁股的角色。要维护好银行关系,支付宝一般跟银行的合作,主要是利用了手里极为庞大的支付宝沉淀存款,在各个银行间纵横捭阖,看在存款的份上,银行一般也能跟支付宝进行很好的合作,但是问题是在支付宝合作银行日趋增加的情况下,存款资源也是相当有限了。支付宝的日均沉淀存款大概在600亿人民币左右,这个数字想进一步上行,其实难度是越来越大了。这个数字,其实说小不小,但是说大肯定也不算大了。其实还有很意思的推断,如果阿里金融真的成立了银行,我估计基本上的银行可能都要断了跟支付宝的合作。六百亿对于银行只能说勉强还行的数字吧。但是绝对构不成少了这600亿活不下的说法。所以,我自己觉得阿里成立银行的可能性也不太大。
阿里金融目前主要的业态其实还是小贷业态,无论是现实考虑还是未来考虑,我都觉得阿里金融没必要成为银行,成为银行,把大量的合作伙伴推到对手层面上去,同时也受到更多的外部监管,使得他无法做很多现在可以做的事情,例如给他的小商户做贷款,很多银行受制于银监局的监管,就是做不了这样的信用贷款。
-数据优势是否能转化为风控措施?
阿里的C2C领域做金融,具备的前面我说的两个措施外,就是所谓的数据优势了,但是这个数据优势,是否能转为风险控制措施,我一直打上一个很大的问号。
我的观点是无限的拉低违约概率并不等于不违约。阿里金融利用各种金融模型进行批量放贷的背后的核心,就是交易数据是否能足够支撑金融模型、以及金融模型是否真能把违约率降低到一定概率的确定性上去。这个可能性的判断,一时半会也真不好下判断,大家可以去看下我之前写的《也谈阿里巴巴做金融》。我在里面阐述过几个判断,认为难度还是很大的。
一个成功批量发放贷款模型,是长期沉淀出来的结果,还需要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而且系统性风险也很难防范。我们姑且就认定阿里金融成功了,在C2C领域大面积的扶持了大量的客户,但是总的来说,规模能做多大?其实就是个很大的问号了。前面说了,三百多人的金融团队,在破了一万亿的电商世界里做了不到五十个亿规模的余额,这里面剩余的逻辑其实有两个可以谈,第一个是电商不断上行,可以做到2万亿,从而使得余额可以不断上行。第二个其实是客户的贷款系统模型的完善改变,然后让余额上行。第一个论断,我是否定了,认为可能性不大,真的电商上行到2万亿了,也肯定不是阿里一家独大。第二个论断,其实是跟风险正相关的,因为一旦系统模型产生了巨大的业务风险,不但不能给阿里带来高收益,反倒还会拉低阿里的利润。对于阿里的整体上市的估值的难度都很大。不确定性是投资里面最大的风险。
一切为了高估值的IPO
三、一切为了高估值的IPO
阿里巴巴所谓的七剑下天山的设想也好还是最近的25个事业群也好,其实都是马云天纵奇才背后的擅长描绘宏伟蓝图的构思的关键,他必须不断的告诉投资人,他的想法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靠谱,然后不断的让投资人跟进,在马云的业内和业外的铁杆粉丝眼里,都坚定的认为马云能够做出不一样的互联网模式来,但是未来会如何,其实取决于当下做什么。我自己梳理了马云的逻辑后,其实一个自认为比较靠谱的感觉就是——马云想尽快的挖掘出一个投资人很想要,而马云却又能给得出的合理的商业模式上来或者估值模式出来。从一个公司的战略到小而美的设想,从平台战略到阿里金融,其实都是他想让投资人看到他未来美好蓝图的设想。而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高估值的IPO。
马云是个资本高手,而且从资本运作中尝到过甜头。不到两百亿市值的B2B上市后最高到过2000亿港币,然后跌去90%,为什么会走到2000亿港币,这个命题在阿里巴巴上市的时候,我就问,一个B2B,凭什么能走到2000亿?背后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当然是马云自己的造势相关,不断的跟投资人描绘未来阿里巴巴的宏伟蓝图。马云的口才,比起当年的诸葛孔明,铁定有过之而无不及。另外一方面当然还是跟相关利益机构的不断背后助推有关系。资本都是存在短期逐利性的,尤其对于未来不确定的事情,当下的逐利永远是第一位,只有时间,才是最后的检验。潮水退去,阿里巴巴折价退市的背后,其实是一大批投资人的沉重损失。
现在的马云整体上市的计划,是又要开始一场新的IPO,无论是不到半年的就被夭折的七剑下天山策略,还是到现在25个事业群战略,其实都是马云在思考一个核心命题:投资人喜欢听什么故事?投资人喜欢听什么故事,他就做什么事情给投资人看,马云乃至阿里人都认为手握淘宝的阿里,应该是做什么都可以成。关键是要让投资人知道到底要做什么。
这个命题其实很有意思,淘宝是个不赚钱的金矿,但是从淘宝身上可以挖到很多金子,现在的命题就是两个,现在的淘宝可以做什么?——能赚钱的,而不是概念性的。还有一个命题就是淘宝还能做多大?!如果只解决第一个问题,那么随着淘宝的萎缩,那么也是注定失败,如果只解决第二个,那么永远就是不断的投入,也形不成高估值。
要理解阿里巴巴,应该就是这么个事情了。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