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网Cye.com.cn】本文作者王一然@oakmikeoak,气象工作者,热衷互联网研究。恰逢3.23世界气象日,王一然简单剖析了近几年气象与互联网两大领域融合而出的七个趋势化特征,希望能对即将或已经投身于此行业或市场的朋友有所启发。 1、Hommization 大众对于天气信息的获取最终还是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对于服务提供者而言,对大众应用过程进行调研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直接反映出人们的具体需求,从而窥一斑而知全豹。随着人们生活物质化程度逐渐提高,人们对于质的要求也水涨船高,由于天气对日常生活的制约特性,人们对天气信息实用程度的要求早已不停留在是否下雨或温度多少这些简单的指标上,在这方面,传统媒体在天气板块中所做的“人性化”调整值得肯定,以《北京青年报》为例,其根据当日天气状况所总结的生活小贴士实用性很强,特别是为民众提供了如活动,登山,晨练,下班,相对湿度,穿衣,洗车,空气清洁等诸多便民生活指数。在新媒体中,活法儿网旗下的移动客户端“过日子”巧妙地把个人身体特质与天气信息融合到一起,根据当日天气状况和节气等气象因素对用户提供健康建议。人作为服务的对象,人性化是无可非议的,如何在用户体验上找到新的突破口是气象服务的下一个着力点,人性化战略的完善没有尽头。
2、Customization 气象服务作为一项综合性业务,覆盖面广是它的一大优势,但随着市场的细分化程度不断扩大,来自不同领域不同性质的客户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也更富有针对性,对于气象服务商来说,这就需要对服务进行重新布局,使其更加灵活,并对现有数据库进行合理优化,以便最大程度地减少系统负载,提高服务效率。同时,也要紧跟时代趋势,及时了解用户的潜在需求,加快新产品的研发速度。以IFTTT为代表的服务产品以互联网为依托,在成本最小化的同时把主流信息发布平台的API进行了有效整合,无论从用户需求还是服务质量上看都优势明显,而同类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吸引了大量眼球,并有逐步侵蚀传统服务市场的趋势。由此可见,对新技术的合理使用会极大提升服务效果,而对于气象服务商来讲这也是块难得的垫脚石。
3、Marketization 经济全球化改变了世界格局,同时也改变了很多人们固有的思维,这其中就包括了对气象服务概念的理解,而相比于国外成熟的市场化运作体系,国内仍处于探索阶段,美国没有专门为气象所设立的气象机构,其气象服务由隶属于商业部的NOAA提供,值得强调的是,美国完全免费地把气象原始数据向公众开放,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产品的市场化运作降低了门槛,完整的市场化体系也得以迅速形成。国内之所以在市场化的道路上步履蹒跚,其根本原因还是气象部门对于气象信息“垄断”导致的,气象信息本应作为公共资源无偿对外开放,但在国内却是有偿提供的,这样不仅限制了市场化形成,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放慢了服务产品进化的脚步。国内气象服务市场化的道路还很漫长,需要学习和完善的东西还有很多,现阶段可以从“小事”做起,尝试推广一些如灾害应急微博,天气广播等国外优秀气象基本服务产品,未来也可借鉴反向交易Zaarly,发掘更多的潜在市场。
4、Virtualization 虚拟化技术的引进为天气服务产品带来了表现力更强,更直观的体验,中央台每晚的《天气预报》从很早就加入了虚拟化的应用,随着技术层面的日趋完善与革新,以Stefano Zingarini公司开发的Meteo360 Augmented Weather Reality应用为代表的AR产品为虚拟化应用领域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在WEB端,visual.ly也从信息图表的方向出发,再次展示了虚拟化j技术的力量,同时,随着虚拟主持人和虚拟场景更加智能化,未来气象服务在展现方式上将很有可能完全虚拟,这就需要有关机构在人员分配与岗位设置等安排上进行调整,以适应其发展格局。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