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网消息 文/图特派记者吕宗恕李彦发自拉萨山南      位于拉萨北京东路的冲赛康小商品批发市场被称为拉萨的“汉正街”,因为里面80%的生意人都是湖北人。   他们中有武汉人、有孝感人、有天门人、有监利人、有黄冈人……时间长的已来拉萨打拼15年,最短的刚刚半年。
     衣服、玩具、布料、床品、针线、鞋帽……汉正街有的,这里几乎都有。谈起生意经,一位老乡说,“湖北人都太精了,这里的生意比在湖北好做些。”      李小平:冲赛康惟一的武汉女商人  
     在冲赛康市场做生意的湖北人虽多,但地道的武汉人只有两个,女商人则只有李小平一人,这个33岁的女人做起事来更像个男人。      来拉萨前,家住硚口区的李小平一直在家门口做水果批发生意。2005年6月,李小平只身一人进藏旅行,几乎游遍西藏所有景点。作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李小平很快爱上了雪域高原,直到当年11月份,她才离藏回汉。      今年4月底,李小平再次进藏,这次可不是旅游,而是来做生意。在湖北老乡的帮助下,她租下一个铺位,经营玩具。      “货都是从汉正街进的。几乎所有西藏的玩具零售商都会到这里进货,虽然利润不很高,但销量还是比较大的。”李小平说,过几天,老公也要过来,8岁的孩子要留在武汉给老人带。      谈到未来,李小平说,打算继续在拉萨做生意。“这里的海拔有3600多米,相信九头鸟能在这里飞得更高。”      喻光初:拉萨打拼15年  
     今年62岁的喻光初,是较早来拉萨做生意的湖北人,也是冲赛康市场中年纪最长的老人。      在冲赛康批发市场二楼,有来自孝感、天门、监利、云梦、黄冈等地的经营者,不下200户,都以批发小百货起家。      15年前,曾在老家云梦做过建筑的他就和爱人一起来到这片高原,一直经营至今。      老喻租的铺面不大,主要卖围巾、发带,都是从浙江义乌进的货。他说,这个铺面一个月租金才三四百元,比汉正街便宜多了。      说到当初进藏做生意的原因,老喻直言是老乡带过来的。“那时,他们都说拉萨的生意好做,钱好赚,没过几年,他们都赚饱了跑啦,留下这个破摊子。”说着,他笑了笑。      为了方便照看铺面,老喻在附近租了一间房子,每天早上9点就要过来开门,直到下午五六点才关门回家。      每年春节,老喻都会回老家休整两三个月,“一年到头利润也就十来万,赚的都是辛苦钱。”      胡仕才:卖帽子年赚10万  
     在冲赛康市场的二楼,我们见到了一位来自武汉黄陂的年轻人,他叫胡仕才。      今年28岁的胡仕才,从当初帮别人做小工,到现在自己当老板,共用了13年时间。一身褐色西服,一块钛银颜色的手表,如今的胡仕才身价已有百万。      胡仕才至今记得13年前他和老乡一同进藏的情景。从湖北出发,然后坐火车到兰州,接着是4天4夜的长途客车,才到达拉萨。那时,青藏铁路格拉段还没有影子,他和其他进藏的人们一样,默默承受高原反应和长途跋涉的艰苦。      1996年初,刚进冲赛康市场,胡仕才和其他淘金者一样,同样从针线、鞋帽等日用百货开始,慢慢地一步一步走过来。      在胡仕才的印象中,来拉萨做生意比起武汉还是要容易一些,毕竟这里有当地的各项鼓励政策,还减免了一些营业费税,这些都是刺激他下定决心进藏经商的决心。      一个不到5平方米的小铺位,经营品种就是各式帽子,从老人、小孩到年轻人的各季帽子,应有尽有,品种繁多。      别小看这样一个铺位,胡仕才说,他一年走货量达到100万元,利润不低于10%,合计下来比在老家还是划算得多。      “如果政策不变,我准备一直留在西藏做生意。”胡仕才一边招呼客人,一边笑着对我们说。      彭凤娇:独闯冲赛康市场  
     听说我们是来自湖北的记者,来自天门的彭凤娇主动跑上前来问候,还要求记者给她拍照留念。      彭凤娇看上去没有她的实际年纪大。到拉萨七八年了,还是一口天门乡音。“我已经48岁了,是4个孩子的妈。”      她说,大女儿和二女儿已经出嫁,还有两个孩子要靠自己赚钱供他们读书。远赴拉萨经商也是无奈之举。      刚来拉萨时,彭凤娇卖的是床上针织品,现在已经改卖文具,还租下了两个铺面,请了一个老乡在帮忙。      彭凤娇做生意很活泛。虽然这里是批发市场,零售生意也来者不拒。这不,一个女孩看中一个12元的小包后,硬是还到8元的批发价买了下来。“生意么,能做一笔是一笔,钱都是一块一块赚来的,哪能一口吃成个胖子啊。”      您可别小看这个文具摊位,一年的利润也是一二十万咧。      陆文明:扎根拉萨闹市区  
     今年40岁的陆文明,老家在长江边的小城监利。      和李小平他们不一样,陆文明的店铺并不在冲赛康小商品批发市场里,而是选择在拉萨市区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北京东路上,门牌12号。      1998年秋天,农民出身的陆文明离开老家,只身来到拉萨,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泥工、搬运工、杂工……初到西藏第一年,陆文明几乎做尽每一种苦差使,甚至还帮别人做过几天保姆。      诸多的周折和不顺,让陆文明开始考虑自己的发展方向。1999年,陆文明从老家贷款三万,满怀信心再赴西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同年底,陆经营的铝合金生意取得了成功,并获利1.1万元。      尝到甜头的陆文明开始扩大经营,也屡屡获利。2002年,陆文明把目标盯住了灶具生意。从当初不到10平方米的店面、月租金不到300元,到现在店面过50平米、年租金近4万元,陆文明的灶具生意已越做越大。      如今,陆文明在北京东路已经站稳脚跟。“一年赚5万吧,不多的。”陆最后说,做这行的多,利润自然少了。  晨报记者高原度中秋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距拉萨百里外的山南地区。      因拥有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等多个“第一”,山南地区被公认为“西藏民族文化的摇篮”。山南地委行署所在地泽当镇,静静地躺在群山中。当月亮爬上山头时,太阳还没有下山。      中秋夜,泽当镇异常宁静,街头彩灯闪烁(如图)。在行署食堂里,第四批湖北援藏干部齐聚山南,把酒言欢,赏月思乡。从洪山区水务局来援藏的山南地区乃东县任常务副县长的刘旭说,自2004年6月进藏以来,他在这里已过了三个中秋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