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有点儿像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MSN是前者,它觉得这个东西战略上面意义重大,就投入巨大的资源,哪怕它不赚钱、用户起得比较慢,也得做;QQ就是优胜劣汰,用户抉择,即使这个产品有别人开始做了,也可以尝试一下。其实我觉得,苹果也是计划经济,开始它是异类,它来一步步引导你使用它,别看现在风靡,以前它也是小众的嘛!
在定位上,MSN非常清晰,它相当于实名制,以熟人社交为主。你必须要知道对方的ID,否则没办法查找,不会有陌生人去加你,你也没法去加别人;QQ里面都是匿名,还有个查找功能,可以根据年龄、地域等来查,那时候还流行网友见面,小年轻们想要接触社会,QQ也算是当年的“约炮神器”了。MSN主打白领,是已有圈子的维护,而QQ是结识。所以我和老外谈论这两款产品,用到的两个单词是Discovery和Maintenance。
其实大家一度也唱衰QQ,它的用户群体都是十几岁的年轻人。包括现在我都觉得,它不应该成为白领用户的首选。MSN衰落之后,应该会出现新的产品。现在我发现微信可以起到这种作用,因为微信也是从白领这边开始起来的,所谓的那些精英群体,用户中很大一部分跟MSN有重合。这说明大家并不完全对QQ满意。微信如果主推桌面版的话,大部分人都会转到微信上面去。现在其实QQ是承载了陌生人社交和熟人社交的双重角色。
但从另一个角度,MSN衰落的时间与谷歌、苹果崛起的时间是差不多的。在中国,这又是伴着开心网、人人网、微博起来的时间段。
谷歌一发展起来,MSN在美国就开始往下掉。在2002年、2003年的时候硅谷很多学校都开始用LINUX,但是无法与MSN兼容,那边用户迁移到AOL、Yahoo! Messenger;后来都跑到Gtalk上面去了,再后来Facebook、Twitter出现,大家就不流行聊天了。美国人喜欢“异步”沟通,你发给我一个东西,我不需要马上回给你,比如说电话留言、邮件。美国人时间管理比中国人好,这是一种文化的细微差异。
在中国,早期IM其实是充当了社交网络的角色。后来等到人人网、微博起来之后,分流了一部分人。那上面的一些信息,原来是通过IM里面的“聊天群”来实现的。MSN那时候开始加速没落,聊天群它也没做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办法组建一个群,而QQ群则是由来已久。MSN的Spaces有一段时间也很火,而且会把用户文章的标题放到签名里面来滚动更新,所以我说MSN的战略规划是非常宏大的。但很可惜,这些动作都是它快不行了的时候才做的。
好好研究MSN的处境,我发现,它的每一个问题单独来看都不是特别重要的,但恰恰又是用户体验里面一个不可缺少的一环;它输就输在细节上,而细节最后很致命。它当年的成功,只是因为当时用户没有更好的其他选择。
不过,这又让我联想到微信的处境。没错,我对它有些担心。它的兴起,一方面是因为用户在往手机上转,另一方面是以往的IM里面垃圾信息越来越多,就像QQ上的人乱七八糟的,又都是用网名。垃圾关系越来越多的话,这个社交网络或者通信工具的价值会不断下降,维护成本也越高。但是说白了,在我看来,微信的核心仍然像QQ一样,也就是结交陌生人,很难保证过一段时间不会发生QQ之前的问题。
也许这类产品都是周而复始的循环,什么时候它变得臃肿,就需要被颠覆。就好像你的电脑硬盘不断地被塞进去东西,塞到后来的话,你唯一需要的是更新换代,换一台新电脑,而不是再去优化,再怎么优化它也都是乱糟糟的。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