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有点管理常识的网友对下面的“鲶鱼效应”都不会陌生。
“爱吃鲜活沙丁鱼的挪威人曾经一直为它们在长途航行中的大量死亡而苦恼不已,直到某一位聪明的渔民率先想出了用几条活泼好动的鲶鱼去刺激一船懒惰的沙丁鱼的妙招后,问题才迎刃而解”。
“鲶鱼效应”的理念虽然在中国企业的团队培育中备受推崇,但缘于“目的不明,激励不足,职责不清,考核不到”等诸多因素的存在,结果却大跌眼睛。活泼的鲶鱼不仅激活不了懒惰的沙丁鱼,而且注定要被淹死在它们的唾沫星子里,劣币驱逐良币。
首先是目的不明。
众多中国企业之所以卖力地鼓吹团队精神,其初衷决不是为着如欧美同行那样,强调基于沟通、协作、授权和分享的效益提升,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个“团”字,就想当然地将团队当作团结来提倡。
团结和团队虽只一字之差,但意思却貌合神离,相距甚远。特别是在中国特殊的语境之下,团结主要是指自觉地与领导保持一致,尊重上级,服从命令听指挥,不允许有不同意见等。
偏离了以提升效率为目的团队建设无疑会本末倒置。这时,有没有创新精神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因为说“不”,让同事没有了面子;任务完成得好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地保持CYE一团和气;工作积极性高低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让大家感到你咄咄逼人。
不用说,活泼好动的鲶鱼,一朝进入了如此这般的团队,懒惰的沙丁鱼们将如何反应亦可想而知。诸如“严重地脱离群众、工作作风粗暴、个人英雄主义作怪,急功近利,自以为是,骄傲自满”等一句句冷嘲热讽,一支支明枪暗箭很快会铺天盖地而来,势单力薄的鲶鱼除了落荒而逃又能怎样?劣币驱逐良币。
其次是激励不足。
老板尽管情真意切地指望靠引进鲶鱼型人才来激发整个团队的活力和效率,但囿于偏颇的利益视角,即使在如愿以偿,团队的活力提升、效率提高后,也不肯给予任何的激励。只想要马儿跑,马儿跑得快,就是不想给马儿吃草。
被激活起来的,比之前多付出的沙丁鱼们一看投入得不到回报当然要心有不平。虽然不敢、不能怪罪于老板,但气撒在老板引进过来的鲶鱼身上,让鲶鱼代不明事理的老板受过总可以吧?
于是乎,沙丁鱼们相互心领神会,心有灵犀一点通,立即像泄了气的皮球,消极怠工起来。老板眼看效率下降,心急如焚。“要你鲶鱼何用,还不快快继续给我整”?
这时的鲶鱼如果仍然不识相,仍然要待在那儿幻想沙丁鱼们能再次被他激活,那只有与大伙一步步交恶,直到势不两立的份。
势不两立可不行呀!老板会想要你鲶鱼来激活大家,不是要你来得罪大家。现在大家都容不下你了,我也不能为了你区区几条鲶鱼而倒掉一船沙丁鱼呀?劣币驱逐良币。
再次是职责不清。
职责不清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虽不是企业里所有的事,如薪资报酬,但一定是大多数的事、琐事、杂事,所有人都该管。
意味着相当多的中国企业老板都希望一人多专,一人多能,驾驶员兼文秘兼保安兼来宾接待兼采购兼物资搬运┅┅,最好是一个人能把所有的事都包揽下来;希望每个员工都能不计报酬,争先恐后地抢着干;希望通过他倡导的企业奉献文化、感恩文化让每个员工都变成企业里的雷锋、焦裕禄,是神不是人。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