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帮公司找 mobile app developer,跟不同的 developer 间有很多意见的交流,也从他们的开发经验里学到不少不同的逻辑跟观点。
“你们的 app 看起来还很阳春,不像 Facebook 那么完整”
“为何要像 Facebook 呢?为何要那样『完整』呢?”
这个问题涵盖了两个区块:
1. 观摩其他人的产品很常见,可是我们往往陷入一个“我觉得很好”的圈套里。我们每一个人充其量只能代表使用者的某一个类型跟面向,所以如果不去想想自己要开发的产品的定位跟本质,就很容易在“观摩”时,开发出其实并不是符合自己产品特性的服务。
例如,Pinterest 问世时,“瀑布流”(waterfall)的佈局蔚为风潮,很多网站纷纷把自己的浏览界面改得很像是 Pinterest,不过却产生了很多问题。
主要原因在于 Pinterest 的产品设计逻辑与其产品原创发想时的需求跟定位有关,许多需要使用者阅读的网站采用了同样的设计,却忽略了原始构想的“适性”(adaptive)的问题,试想一个以浏览视觉元素为主的设计,套用在以文字内容为主的网站,会有什么结果呢?
“不好用”,这是可能得到的答案,也是大多数使用者不习惯的时候常说出口的一句话。
2. 什么是“完整”呢?这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
曾经,有一个朋友这样问“你们为什么不新增这个功能呢?这样很难用,我去用 Facebook 就好了”。
我的答案是:“这个功能不适合我们。如果 Facebook 推出什么功能,我们就非得也要有相同或类似的功能,那么使用者的选择基础相同,必然会选择具备丰富资源、金援的产品,这样我们被放在同一个盘子上比较,便失去了特色了。”“猫是猫,不是狗,要如何要求猫学狗叫呢?”
手机是一个不同的介质,有其限制、特性,以及使用时机的限制,人们使用手机的时间通常非常短、碎片化,所以满足在行动平台上可能的几种主要需求便已足够,我们必须了解哪些是最主要、大部分使用者会使用到的功能,把这些功能做好,那么就没有完整与否的问题了,因为使用者的需求永远是不满足的,要照顾到所有人的需求是不可能的任务,但千万别尝试想把所有功能搬到手机上,否则即使做得“很完整”,最后可能还是会得到同一个答案:“不好用”。
使用者需要很多功能吗?
其实,使用者懂得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但有必要不断的在自己的服务或产品上新增功能吗?
我的答案是:是,不是。
是:要推陈出新,甚至整个翻新,让使用者尝鲜的心态获得满足,但另一方面必须要顾虑到设计的一致性,避免新的设计或功能偏离了产品的定位。
不是:同时间,随时检视已经开发好的功能的使用状况,最好的方法是透过统计数字来观察使用的状况,当使用的频率不高时,我们必须回头思考两个问题:是这个功能真的没有需求了(没太多人使用),还是这个功能欠缺某些补给,例如:更好的整合、更明显或流畅的位置及使用流程。对于真的不受欢迎的功能,必须当机立断淘汰(retire)掉,因为过多的功能反而容易造成使用者的混淆,增加使用者使用时的选择的成本。
其实这也是很多人设计产品时常犯的问题:拿一个产品定位不太相同的产品来相比,然后要求自己跟那个产品一样『完整』。其实只要使用者的主要需求被满足了,他们真正要的往往并不是“完整”,而是“顺手”跟“够用”。
所以把时间花在“想像自己是使用者的情境”来设计一个产品才是正途。当然,“自己”永远都只能代表其中一个或一种使用者,所以,一个雏形完成时,可以多观察人、多从其他人的反应跟经验中得到回馈更好,这样产品才容易接近使用者实际的需求跟使用情境(use case),而不是产品设计者“想像”中的需求。
让使用者“顺手”很重要
再来则是“顺手”。
想想看 Microsoft Word 有多少个功能?选单上看得到的项目,可能一两千个,看不到的功能,加总起来可能好几倍。但你常用或觉得用得到的功能有多少个?
“大概 15 个吧”,很多人大概会回答类似的答案。
既然你常用的功能只有 15 个,为什么还要把时间花在打造一个需要写一本书,拉长学习曲线,花去很多使用者时间,可能还会中途因为挫折而不想使用的产品跟功能呢?
把精神花在专注开发使用者最需要的少数核心功能,确保核心功能可以满足使用者“顺手”的需求,再来思考如何完善周边“必要”的附加功能,才不致在使用者觉得还不够顺手时,增加了使用者可能产生的新挫折感。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