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投行何时也能“点石成金”? 1月9日,中国人寿以37元的开盘价亮相A股市场,由于自1月8日起新股上市已不再是首日(修改为第十一个交易日)开始计入指数,因此对当天指数并无影响。
三年前,国寿在香港首日上市交易的开盘价仅4.55港元。因此,如今A股的高定价引发不少争议。
境外机构看淡,国内机构则普遍较为乐观。招商证券将国寿一年目标价定为35元,三年内看到90元高位。分析师认为,市场几乎所有人都低估了国寿未来所能达到的投资回报率:保守预期回报率从2006年的5.2%逐步上升到2013年的8%,并且维持8%不变,则中国人寿每股精算价值在34.07元;乐观估计收益率迅速上升到2013年的10%,之后维持在10%,则每股精算价值为89.56元。
作为主承销商,中金公司也曾透露,国寿2007年底投资价值将达每股26.28元,利润增长将是支撑其股价的主要因素。
在此,笔者无意去判断国寿A股定价高还是低,更不会就此判断这种发行就是“圈钱”。因为,国内常说的“圈钱”是针对那些“价值毁灭者”而言的。中国人寿海外上市后,经历了集体诉讼、萨班斯法的洗礼,已经从一家老牌国企蜕变为跻身世界500强的国际公众公司,这家全球第一大寿险公司还占有着全球第一大潜在寿险市场(中国)近50%的市场份额。用其董事长杨超的话说,“没有品牌的企业是一分一分地赚钱;有品牌的企业是一毛一毛地赚钱;而既有品牌又有了资本市场的企业可以一块一块地赚钱。”中国人寿显然已开始“一块一块地赚钱”。
笔者更关心的是,为何境外的投资者在几块钱时就能进入,而境内的投资者却不得不在上涨了近10倍后还满心欢喜地参与。究竟要到什么时候,国人才能从国际资本利益链条的最末端摆脱出来?在流动性泛滥的今天,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优质的企业被外资挖走、赴境外上市?
用国资委主任李融荣的话说,“海外的市场比较规范,有利于中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说白了,还是国内金融资本市场自己“不争气”,我们自己管不好自己的国企,不得不花大价钱到别人那里买个“紧箍咒”戴。人家的“紧箍咒”效果就是好,以至于成本再高、代价再大,我们还是得买。
对于真正优质的民企来说,其上市融资的动力本身并不是很强,如果还要“求爷爷、告奶奶”地去跑审批,就更加不情愿了,甚至很多企业不愿发A股是因为羞于与国内的“差公司”为伍。在海外上市,则有利于提升管理水平、品牌形象或进军国际市场。
眼下,国际投行纷纷在中国安营扎寨,大举并购,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各大交易所也都前来抢占上市资源。腾讯、百度、新浪、盛大、搜狐、网易……中国的网络IT股在纳斯达克已形成了一个板块,而国内还在炒所谓的“网络第一股”;继摩根等跨国投行书写“蒙牛神话”之后,纽交所CEO又屡屡亲自登门,造就无锡尚德的“首富神话”,而风险投资也在携程、如家等企业的上市过程中大赚特赚。
2006年,管理层在基础制度建设和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更难得的是,面对火爆的行情,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仍表示,“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对待,认真分析和把握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今后将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法律制度体系,继续改善市场运行机制,推动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 眼下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来说,提高吸引力不能只靠资金推高股价,关键还是要改变“点金成石”的旧制度框架,构建“点石成金”的新体系。如果发审部门还是一个“衙门”,发审人员还是“官老爷”作风,如果投行、机构及其人员还都是“亏了赚了都跟自己关系不大”,那他们是不可能俯下身子,真正为企业服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