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任何一个节日,都或松或紧地跟消费联系在一起,因为只要是节日就得聚会,还得有必要的物质产品、资金支持。这样的现象在每年的“五一”、“十一”黄金周尤为明显,但今年不同了:过去的7天长假转化为3天的“半长假”。首先为此感到忧心忡忡的,就是各大商家。
新型的假日结构势必导致新的营销策略,而商家们面临的第一个转型后的“半长假”,就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清明节”本意是祭祀的节日,其次是踏青,它含有一些“悲伤”的因素在内,如何将这类节日跟经济挂钩成为商家在推广上的一道“门槛”。
实际上,是节日就要和经济发生关系,如果一种节日和经济不相关联那才奇怪。经济发展需要节日这个节点,从中国的节日文化看,每一个年份都由多个节点串联,只有这样,这一年才会过得有声有色。相反如果一年中节日少得可怜,商机也没人去抓,这一年就会过得平淡无味。对待清明节,如果非把它打上哀伤的烙印而不知道如何利用,就很可惜。
节日经济和节日习俗都要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清明经济”不仅要抓住,还要进一步延伸,抓住一切机会制造商机。现在,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社会各界都应好好研究如何挖掘新型假日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