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让我们回到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上来。诚如经济学家所言,不管粮食价格涨到多高,中国人都绝对不会因为买不起粮而挨饿。因为中国的外汇储备实在是太多了,粮价即使再翻一番,进口粮食也只不过用掉外汇存量的两三个百分点而已。我也相信,在和平年代,针对中国的粮食禁运不可能发生,“如果全世界对中国禁运粮食,一定是我们自己做了犯天下大忌的事”。
但是,聪明的经济学家想没想过,中国如果由一个粮食基本自给自足的国家变成粮食进口大国,本身就犯了天下大忌!中国制造出的这一块需求增量,必然导致供应趋紧和价格趋涨,从而把相当一部分穷国的穷人赶出粮食市场。那时候,中国的“罪过”就大了,那少数几个粮食出口大国,会一边兴奋地对中国卖着高价,一边义正词严地指责你是制造饥荒、危害世界人权的罪魁祸首。
如果按照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学家的意见搞农业,即使中国的总人口不再增加,恶劣局面也会很快变成现实。经济学家说:“就我国总体而言,我们每年进口的粮食一般是一两千万吨,没有超过三千万吨的。”“如果进口两千万吨,只占世界贸易量的不到十分之一,根本威胁不到别国安全。”这种乐观的估计,是建立在目前政府对于粮食生产和流通严格管控基础上的。如果依照他的建议,放开对耕地转为工业或第三产业用地的限制,假设18亿亩耕地由此减少3亿亩—也就是六分之一的话,那么,中国一年就需要增加进口约8000万吨粮食,这相当于美国的全部粮食出口量,相当于世界粮食市场年贸易量的三分之一。不敢想象,需求暴增三分之一,价格将会增长多少?世界上挨饿的人又将增加多少?
假定人口不增加同时耕地也并不减少,中国如果不转变发展方式,放任自流走下去的话,也仍会变成一个粮食进口大国。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是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减小。但这只是一个方面,人均粮食消耗的绝对数量,却是要不断增加的。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消耗量(包括变成饲料和工业原料的部分)约为380公斤,美国则为1000公斤出头儿,约为中国的3倍。差距如此之大,我们希望某一天自己能发展到美国水平的一半,人均粮食消耗增加140公斤,不算过分吧?那么,我们将需进口1.8亿吨,也就是说,要买下国际间粮食流通总量的四分之三。真走到那一步,甭说自己是“市场自由竞争”的胜利者,中国肯定球籍不保!
经济学家还举例称,日本是粮食进口的第一大国,而从来没有谁批评日本进口太多抬高了世界粮价。这是因为,日本多年稳定的进口量,已经是当今国际粮食贸易常态体系的一部分。影响这个体系稳定的,是新增变量。后来者难以跟日本攀比。同样道理,为什么作为二氧化碳第一排放大户的美国,在环保问题上受到的指责却远比中国和印度轻?就因为你是新加入进来的增量,你排放量增长得太快。
也别以为日本有钱买米,就不愁过日子。最近粮价暴涨之后,大批粮食出口国宣布禁止或减少出口量。4月30日,日本联合瑞士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议对粮食出口国出台限制或禁止粮食出口作出一系列规定。没敢提不让人家限制出口,只是小心翼翼地希望“出口国在实施限禁行为前,必须向世贸组织农业委员会提交‘预先书面通知’”,另外,“要事先和利益受到重大影响的进口国商议”。结果,根本没人搭理。作为第一进口大国,60%的粮食得从别人那儿买进,容易吗?
对于大多数国家——不管是出口国还是进口国,种粮都是一个不合算的行业。从需求端来说,在粮食市场上,不仅有购买力的需求要满足,而且购买力较低或完全没有购买力的那些需求,也要满足。但从供应端来说,第一它不可能白送,第二它不能低于成本价生产。粮价过低的时候,农民把粮食烧掉或倒进大海,即便这时候还有成千上万的人挨饿,也不应该受到任何指责。正如有的经济学家指出的,农民没有义务牺牲自己的利益,承担保障国家、国民粮食安全的责任。所以就需要从两端都进行补贴,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补贴。取消以各种名目出现的补贴,几乎就等于取消农业这个特别重要而又特别脆弱的行业。
在粮食安全问题上,自由派经济学家要说服的,不仅仅是目前人数已经微不足道的“相信计划经济而对市场经济抱怀疑态度的人”。他们需要说服的是学术象牙塔之外的全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