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结果表明,即使实现融资的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的主要借款渠道仍是亲戚朋友。经济观察网 记者 宋馥李 “政府要从较多税收当中主动减一部分,特别是对小微企业主动实施减税政策。”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呼吁,去年小微企业的降税政策落实情况不好,好多小企业没有感受到。他认为,中国的传导是个很大的问题。不仅要有针对性强的政策,还要很好地落实。
2月9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发布《2011年沿海三地区小微企业经营与融资现状调研报告》,试图反应三地区小微企业当前在经营、融资等领域现状以及异同点。调研结果表明,即使实现融资的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的主要借款渠道仍是亲戚朋友。
2011年,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是个大考之年——有业内人士如此总结去年小微企业的境遇,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国内小微企业最为聚集的区域,小微企业的“日子”普遍不好过,利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而经营成本升高、订单减少和资金链紧张是沿海三地区小微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地企业痛处相同
成本、订单、资金,构成2011年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地小微企业共同的痛处。高企的经营成本已经成为各地小微企业利润最大“杀手”。报告显示,三个地区中,认为原材料上涨、员工工资上涨及人民币升值影响经营的受调研小微企业分别为均超过50%、超过50%和达到30%左右。
除去成本对企业利润的挤压,2011年的订单形势亦加剧了企业生存的艰难。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都有近50%的受调研小微企业认为国内外订单减少。尽管浙江省受小微企业认为订单减少的比例较2010年前少,但仍然有超过30%的受调研小微企业认为订单减少。受成本上升,订单减少等因素影响,沿海三地小微企业用工数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周其认分析认为,从小企业情况来看,现在价格指数比较高,同时订单又下降。滞和胀两个现象并存,胀的根源是货币投放比较宽松,或者是上个时期货币投放宽松带来的结果。而经济停滞则跟经济活动当中摩擦力有关,比如交易成本等等。这两个因素放到一起就要非常当心,如果只依靠投放货币刺激经济,搞不好,经济没有刺激起来,物价压力会更高。
面临困境呈现差异
在成本升高,订单下滑,资金链紧张的形势下,三地小企业面临的困境颇为类似,但在三地的具体表现却呈现出差异性。
同样面对成本的压力,作为长三角小微企业发展典型的浙江省,受成本上升影响情况尤其突出,认为原材料和员工工资上涨的受调研小微企业都超过了80%。与2010年前相比,浙江省小微企业受到成本上涨的压力比珠三角、环渤海等地更加明显。有不少浙江省小微企业表示为了降低成本,已转向中西部或北方的成本较低、离原材料产地较近的地区建厂生产。
而面对订单,环渤海地区小微企业的订单形势更加紧迫。数据显示,受市场竞争加剧影响的环渤海地区受调研小微企业达到60%。有不少环渤海地区小微企业表示目前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本地市场受到来自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小微企业的争夺;环渤海地区接近60%的受调研小微企业认为,2011年部分大企业效益变差后,也直接导致依靠其生存的小微企业订单骤减。
此外,环渤海地区小微企业主习惯依赖个体经验以及所谓人脉关系,对于电子商务等新兴工具的应用落后其他区域,同时该区域没有形成像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那样的产业集群效应,专业市场相对不发达,也抑制了企业销路。
在环渤海地区,客户拖欠货款现象也更趋严重。报告认为,环渤海地区多城市的小微企业主要业务是为当地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配套生产。而大中型企业通常在结算时强势,其付款流程又复杂,回款漫长。经济不景气时,大中型企业同样资金紧张,加上漫长的付款流程,会对供货小微企业形成巨大资金压力。而这些小微企业则选择拖欠自己的上游企业进行缓解,使得资金压力进一步传导。
融资多来自亲友
在2011年,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多数受调研小微企业借贷无门,珠三角有53%的受调研小微企业从未发生过借贷;环渤海地区受调研小微企业有32%的小微企业从未发生过借贷,此地区更有接近22%的受调研小微企业依靠临时赊账应对资金不足。即使在民间融资最为活跃的浙江省,也有23%的受调研小微企业从未进行借贷。
调研结果表明,即使实现融资的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的主要借款渠道仍是亲戚朋友。浙江省通过亲戚朋友借款比例是47%;珠三角是34%;环渤海地区是31%。无论在哪个区域,亲朋都是小微企业最为重要的融资渠道。
虽然都面临着“缺钱”的境遇,但是从数据不难看出,三地小微企业在融资上却呈现出颇大的差异性。浙江省小微企业融资活动最为活跃,尤其是亲友间借款更加频繁;珠三角小微企业对融资最为保守,很多依靠自有资金周转;环渤海地区小微企业主要通过亲友借款及企业间赊账来解决融资问题。
报告建议,应鼓励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发展。鼓励专营小企业信贷的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小企业的融资服务,与银行形成互补。创新信贷技术,提升小企业信贷的服务能力和效率。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利用好小微企业的信用数据。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