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名城看江门
“二次创业”迈向国家级高新区
——工业名城看江门之高新区篇
实现工业总产值105亿元,同比增长53%!实现税收2.3亿元,同比增长69%!这是江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2006年的经济数据。
2001年到2006年,工业总产值和税收的年均递增率分别达70%和49%!预计到2011年末,工业总产值将达到300亿元,财政税收达10亿元!这是高新区进入21世纪以来的经济数据。
多项增幅过半的经济指标,让人切实地感受到了“高新技术”的巨大能量和诱人前景。
1992年8月,高新区背负着江门人的富强之梦顺势而立。至2006年底,高新区引进项目累计469个,其中投产252个,形成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成为我市高速发展的一只领头羊。
15年前,高新区诞生的呱呱之声,已由实践证明是江门人的福音;如今,建设工业名市的号角吹遍五邑,高新区本身的发展亦面临阶段性升级和结构性调整的必要;另外,一些发展中凸显的问题,也必须正视并加以克服。
已经站在高地的高新区,将如何再度出击,铺就提速“新干线”呢?
问题就是方向——
有的放矢克服现有困难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高新区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产业竞争力不如其他高新区,企业普遍规模较小、附加值较低;高新区目前还存在土地储量少、用地指标紧张、征地难度大、环保要求高等土地环保问题以及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高新区管委会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和思路。
首先是以国家高新区“四位一体”的新定位为指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培育发展新兴支柱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发展五大主导产业集群,即机电一体化与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生物技术与制药产业、光源产业。力争机电一体化保持较高速度增长,最终成为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的重镇。今后10年在产业发展选择上将继续注重培育节能环保、电子材料和精细化工这三大特色新材料产业。
此外,要以资源利用最大化为前提,集约化盘活存量土地。通过提高高新区企业准入标准,增加高新区内土地投资强度,进一步提高工业园土地集约化开发综合效益。围绕培育发展新兴支柱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规划,依靠产业链的延伸和辐射确保园区企业在园区内外的扩张。以土地转让价格和标准厂房租金作为杠杆,把一些成长性好、占地面积小、投入强度大的项目及其龙头企业、核心企业作为重点留在园区;争取将投入强度较低,对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要求不高的配套小企业向周边扩散,并迁出一些投入产出效益相对较低的企业,为重点企业留出发展空间。
高起点再出击——
现有优势蕴含巨大发展潜力
作为打造江门工业名城的重要组成部份,高新区的发展具备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江门高新区位于水陆交通运输便捷的西江边,江中、江鹤、江珠三条高速公路跨境而过,直通粤西、海南、广西、大西南以及深圳等珠三角腹地。即将于2008年通车的珠三角城际轻轨铁路已在高新区预留了车站,将江门与广佛都市圈、珠海、澳门连接起来,形成以广州为中心,1小时内珠三角9个城市可以互相通达的“1小时生活圈”。规划中的广珠铁路将为江门打开与内陆之间大运量的联系通道。早已通航的江门港澳客运口岸,使高新区成为江门市对外交通条件最佳的区位选择,为高新区的高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产业集聚效应凸现。随着高新区投资项目的逐步建成投产,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和新材料等四大支柱产业已初步形成,经济效益快速增长。随着目前在建34个项目的逐步建成投产和已签约141个项目的陆续投入,至“十一五”规划末期,高新区完全有理由完成工业总产值300亿元以上,财政税收10亿元以上的规划发展目标。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目前,园区主干道路已基本建成,道路沿线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道路绿化工程基本完成。区内的五邑路、金瓯路可直接与珠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网联通。一批主要建筑和大批工业厂房以及高新区行政办公大楼等重点配套设施工程建设也已经完成。园区周边存在多个封闭式管理的大型高尚住宅区,集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于一体的中港英文学校和新英职业学校坐落于园区。一个崭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区雏形已初步展现;对投资项目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
阶段性升级——
“四位一体”创建国家级高新区
从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来说,高新区的成立是江门人又一次雄心勃勃的创业之举;如今,高新区为谋求更大发展空间和平台,正打算进行“二次创业”,争取升级为“国家级”。一旦升级成功,高新区将可进一步提升品牌,增强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国家专项资金扶持力度、用地指标等方面也可优先安排,区内企业会享受到更优惠的税收政策,届时,如虎添翼的高新区必将迎来更大实惠。
2006年1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作出了用15年时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基于这一决策,国家高新区被赋予了新的定位: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高新技术产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这个“四位一体”的精确定位,是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发展方向。
目前,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已把高新区列为加快发展的“四大板块”之一,要求把高新区建成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成果产业示范区。高新区现已完成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报告的编写工作,正在完善环评实施方案和起草申请“国家级”报告材料,预计上半年可完成所有材料的准备工作并上报。为配合申报工作的开展,被誉为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器的高新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正在进行土建工程,预计年底可建成并投入使用;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准备进入实施阶段;高新区正在与科技部属下单位洽谈建设江门科技创业中心工作,并争取用3年时间将其建设成为国家级科技创业中心。高新区还与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分别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结构性调整——
向“高产环保”型靠拢
江门高新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产业聚集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提高。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的收紧,环保要求的实施,对高新区发展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新区要实现加快发展,追赶经济发达地区,现正进行“二次创业”。具体做法是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突破口,通过编制高新区的产业规划、土地规划和环评研究等,合理布局高新区。通过建设科技孵化器,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等,全面提升区内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加企业竞争力。通过重点抓好产业招商、大项目招商,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建设速度快、税收效益好和土地利用率高的企业,提高质量效益。
今后,高新区将实施创新产业集群、创新资源集成、创新体系开放三大发展战略,使高新区从城郊型经济向城市型经济提升,从一般工业、散装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力争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示范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