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景芳孙智沈阳报道】 政府搭桥、银企对接,共同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日前,由辽宁省中小企业厅、中国银行沈阳分行、辽宁省银监会联合举办的中小企业融资银企对接大会在沈阳举行,16家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9家信用担保机构、7家信用评级机构和近300家辽宁中小企业参会对接。
“中小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仍然是融资担保。”参会的一位民营企业家认为,虽然中小企业在辽宁经济总量中已经占有“半壁江山”的地位,在促进辽宁经济增长、扩大出口、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流动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融资困难仍然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中小企业信贷门槛过高,一些银行不愿做500万元以下贷款业务;政府对银行为中小企业贷款的奖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征信体系不够完善;担保机构自身实力不足;中小企业自身存在问题;缺少融资服务中介和银行、企业沟通不够都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
“这次由政府和金融部门、中介机构联手开展的对接活动,就是要解决中小企业信贷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推动担保机构、贷款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互利合作。”辽宁省中小企业厅厅长吴野松告诉记者,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近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国家《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入手,相继制定了《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等多项政策。辽宁最先创建的是以“借款平台、担保平台及信用与融资促进会”三部分构成的“两台一会”,随着形势的发展,去年加入了以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为协调服务代表的融资工作平台,推出了国内首创的“三台一会”模式。“三台一会”平台运行一年来,取得了明显效果,去年放贷1.2亿元,今年1月至6月初放贷2亿元,到年底可放贷3亿元。目前,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和国家开发银行辽宁省分行通过10个“三台一会”平台发放贷款量就达26亿多元,使众多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得到初步缓解。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重要的是把为中小企业贷款承担担保责任的中介机构群扶持起来,从根本上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健全服务体系。”吴野松认为,中介机构群是连接“贷款和放贷”的桥梁和纽带,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截至2006年底,辽宁开展中小企业担保业务的机构共有128家,比2003年增加85家,增长197.6%,这些机构共有担保资金70多亿元,贷款担保总额100多亿元,为12800多户中小企业缓解了融资难问题。同时,全省担保机构实际发生的代偿损失为632.6万元,只占担保总额的0.05%。由于良性互动效果好,辽宁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正在形成。
辽宁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无限商机。对接活动当日,又有国家开发银行辽宁省分行等16家银行分别与沈阳先成制冷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现场签订了1.2亿多元的贷款协议,广发银行与沈阳融信达担保公司签订2亿元担保贷款授信额度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