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的后花园里涌动全民创业热潮 作为省会城市的一块绿洲,湾里区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特色三边”发展定位,以创新创业,和谐发展为主题,不断创新创业方式,拓宽创业领域,全面实施全民创业计划,努力把湾里区建设成集旅游、休闲、娱乐、居家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后花园,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截至今年7月,该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1608万元,同比增长64.9%,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84万元,增长87%,财政总收入14410万元,同比增长40%。南昌市的后花园里千帆竞发,一个全民创业的热潮正在形成。
绿色名片打造休闲旅游产业
“春秋战国古战场,无限风光戈壁滩”,提起湾里紫清山,以前的南昌市民多数不知,而今,前来游玩的游客成群结对。时任招贤镇佘牟村村主任的陈会仁动情地说,“自全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以来,湾里区定位‘三区一园’,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紫清山离南昌近,景色又优美,早就想打造成景区,政府推出的系列创业政策让我有了信心,乡镇的支持让我有了底气。”而今,陈会仁投入300多万元,把景区建设成为湾里九大景区之一,景区每年上缴国家利税3万多元,带动了周边群众300多人投资旅游配套产业,一年下来村民因此人均增收330多元。
旅游创业,重在精品。
近年来,湾里区加大营销力度,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理念,按照建设一批旅游商品、宣传一批旅游“看点”的要求,鼓励当地村民创业。以农家乐为切入点,该区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农家乐”农业休闲旅游业的意见的通知》,出台奖励措施,对庭院绿化美化、室内净化亮化,无坑客宰客现象,游客反映良好,年营业收入10万元、提供税收1000元以上的“农家乐”,区政府分别予以奖励。
围绕景区,服务配套。该区积极引导群众从事与旅游相关的餐饮、物流、接待等行业,延长旅游产业链,打造旅游综合产业。同时鼓励群众开发名茶、茶油、竹艺品、盆景等旅游特色商品,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促使旅游产业实现多种产品互相交融、各类设施配置齐全、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综合产业。今年上半年共接待游客26.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0%;门票收入397.5万元,同比增长20.7%;旅游综合收入2120万元,同比增长20.7%。
特色产业助百姓走上致富路
湾里区山多田少,森林覆盖率占全区总面积的70%以上,发展经济,重点在山,农民致富,关键在山。如何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湾里提出了调整农林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林业、果业、茶叶生产,毛竹低改,油茶低改和笋用竹建设五大支柱产业,建立山上“绿色银行”的新思路,一大批农民投入农林业产业开发中去,鼓起了林农的钱袋子。2007年上半年,全区实现林业年总产值2874.36万元,农林业经济已成为湾里富民强区的主导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湾里区鼓励茶农不断扩大茶园面积,提高名优茶比重,做大做强“一片叶”。 湾里区空气质量、水质、土壤构造均特别适合种茶,茶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和加工经验,红星鹤岭茶厂的“洪州白露”牌茗茶还于2004年获“有机食品”认证。该区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在茶叶生产中推行产业化,在公司、基地、农户之间建立利益共同体,形成了公司与农户之间双赢的生产格局。湾里区招贤镇马口村黄必忠,看到政府鼓励茶叶种茶,种得多还有补助,于是他就投入资金在山上种植名茶。经过不断的发展,现在他的种茶面积达到8亩,种茶加制茶,每亩茗茶年收入都在1000元以上,一年光茗茶收入就有1万多元,目前,该区1100多户居民进行茶叶种植,茶叶已成为一大特色产业。与此同时,自2007年开始,湾里区还拟新建高标准高山有机云雾茶基地2000亩,并每年新增2000亩,力争到2011年实现新增茶园1万亩,年产茶200万斤,茶销售产值超4000万元的目标。
据了解,该区通过大力营造创业光荣的氛围,不断完善创业政策,搭建创业平台,激活创业主体,全区共发放小额贷款300万元,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人数1500人,新增个私民营企业100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2家,培育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个,从事花卉苗木、茗茶、食用菌、果业等农业支柱产业居民3000余人,有力拉动了地方经济增长。(李通 熊经纬 记者 吴思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