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铺就创业路 ——我市来料加工业发展综述 加工费从0.6亿元到3亿元,短短三年间,来料加工已成为丽水农村家喻户晓的产业名词。
如今,丽水已有近10万农村妇女在这座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工厂”里成为“上班族”,年人均增收逾3000元。几乎遍及全市所有乡镇的来料加工业,已经成为一项名副其实的“民心工程”、“富民工程”,成为广大农村妇女参与二次创业的有效载体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助推器。
政策扶助
推动来料加工业驶入快车道
一个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扶持。
来料加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处在周边地区来料加工产业辐射效应明显、梯度转移优势突出的丽水,相对丰富的农村劳动力为发展来料加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此,市委、市政府从产业发展初期就加大了对来料加工业的扶持力度。
2007年,市政府专门出台了《丽水市发展来料加工业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了11大项扶持措施,明确要求市财政连续三年安排不少于100万元专项发展资金,用以发展来料加工业。
此外,市政府还把来料加工工作列入2007年全市十件大事之一的新农村新农业惠民工程,成立了促进来料加工发展协调小组,9个县(市、区)也先后设立专门办事机构,通过出台扶持政策、落实专项经费等方式,加快来料加工业发展。
一系列有效的扶持政策,犹如为来料加工业注入了“强心剂”。从物色经纪人、挨家挨户地上门引导到给予相应物质资金奖励,短短的三年间,丽水来料加工业突飞猛进。
目前已发展加工者800多人的景宁畲族自治县来料加工经纪人徐德珍,回忆最初白手起家的创业历程,曾动情地说:“没有政府的鼓励政策,我迈不出创业的第一步,也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
组团亮相
打响丽水巾帼来料加工基地品牌
有品牌、有特色,才能把产业做大做强。
近年来,全市各级妇联组织立足于市场拓展、特色培育,致力于品牌建设,使丽水巾帼来料加工基地品牌日益响亮,加工产品日益成为市场的“宠儿”。
自2004年市妇联率先在义乌建立联络处以来,目前全市各地都已在义乌、温州等地设立了来料加工联络点,这些联络点如同来料加工经纪人在外地的“集结地”,搭建了与外地客商的合作平台。在2007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上,丽水来料加工组团亮相山海协作专区,设立的10个展位受到国内外商家极大青睐,共收获价值逾2000万元的订单。
此外,我市还专门建立了“丽水来料加工”网站,依托网络平台及“农民信箱”为经纪人及客商提供各种服务。随着知名度、 美誉度的不断提高,丽水来料加工业也完成了质的飞跃,目前,全市共有157名经纪人的年加工费达到50万元,许多加工经纪人还完成了从“来料加工”向“来样加工”、“来单加工”的转变,创办了加工企业和加工基地。三年来,全市已创办起各类来料加工企业28家,实现了产业升级。
家门口创业
实现部分低收入农户脱贫梦想
缙云县东渡镇兆岸村低收入农户吕丽琴,过去仅靠种植水稻为生,生活非常贫困。2006年,吕丽琴参加了市妇联举办的来料加工培训班,并成为了村里首批来料加工经纪人。
如今,年收入逾四万元的她,还积极带动一大批乡亲从事来料加工业,共同创业致富。
和吕丽琴一样,我市目前共有9245名低收入人口参与来料加工业,并成功实现了脱贫梦想。为了帮助更多的城乡妇女投身创业大潮,各级妇联把欠发达乡镇、异地农民转移安置点、贫困人口集中村作为重点发展区域,先后出台了运费补贴、贴息贷款、培训补助等一系列扶持措施,先后带动8639名移民妇女、2058名下山脱贫妇女从事来料加工,有力地促进了这一群体的脱贫增收。
不仅如此,三年多来,各级妇联还积极开展技能表演、技术比武、成果展示、技术培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吸引更多妇女群众学习、提高加工技能。仅2007年,全市共举办来料加工培训班824期,受训人员达35000余人次。通过培训,我市的来料加工品种已经从最初单纯的手工饰品,发展到现在涵盖饰品、工艺品等多个门类,初步形成了以缙云、庆元和龙泉为主的珠绣加工,缙云为主的钩针加工,莲都、遂昌和松阳为主的串珠加工,青田、景宁和遂昌为主的缝纫加工这四大区域特色加工品种,并建成了20个示范基地,使更多的农村妇女实现了“家门口创业”的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