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高档化抛弃了谁
记者在社区调研时发现,与日益旺盛的社区文化消费不相适应的不仅有文化场所的部分缺位,更让居民们不满的是文化消费高档化的趋势,而大家的矛头,又都对准了电影。目前在各大城市,电影院经营越来越倾向于高消费趋势。
家住广州市五羊新城社区的钟玉明是忠实的电影迷。从20多年前大学时代的几元一场一直到现在的动辄六七十元一场电影,她一个大片也没落下。
“现在看电影有‘两不便’:一个不便是身边的电影院越来越少了,上个世纪90年代,我住的社区附近还有电影院,但因为观众稀少倒闭了,现在看一场电影得驾车跑到商业区去;另一个不便是电影票价走高的趋势,虽然也看得起,可还是觉得贵了点。”
面对高价电影票,钟女士将看电影的频率控制在一两个月一次。在她的熏陶下,儿子赫亮也迷上了看电影,而且每个月都要看上一场。赫亮喜欢跟同学乘地铁去离家有好几站的中华广场影院看,因为那里在非繁忙时段会推出10元的特价专场。“只是往往要在周六周日起个大早,看场电影像赶集似的。”赫亮说。
然而,文化消费高档化却迎合了一些城市新贵的口味。“虽然票价比原来贵了点,但环境好、设施好、服务好,在独立包厢里,品着清茶,静静地享受一顿精神大餐,值啊!”家住珠江新城一处高档社区的秦晴小姐说。
有的电影迷则把看电影当作与家人团聚的一种方式。广州市光大花园的冯健一家多年来已形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凡遇大片上映,他们总是早早地买上电影票,一家人结伴前往。冯健说:“同样的片子,要是不去电影院而在家里看,似乎就少了一点过程感,所以电影票虽然贵,但我们一家人还是愿意到电影院看电影。”
与钟玉明一样家住五羊新城社区的张强华先生则精打细算,因为高票价,他已好多年没去过电影院了。“花很少的钱就可以买张碟坐在家中看大片,一家人同样其乐融融。效果虽赶不上电影院,可成本低啊!”
对于打工一族和低收入群体来说,看一场电影就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了。从重庆到广州打工的郭晓军租住在广州市车陂路附近的一处民宅,他告诉记者:“平时下了班,真是没地方去,有时感到很无聊。看场电影吧,动不动就花60元,我一个月工资才1200多元,一场电影就占了我月收入的5%,太贵了,看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