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年间,湖北省连续出台5个文件,突破性降低创业门槛,激发市场主体创业热情。“51条”、“26条”、股权出资、股权出质、武汉城市圈市场准入一体化。
5个文件,5次跨越。
是创业门槛的跨越,更是思想门槛的跨越、观念门槛的跨越。
作为市场“守门人”,工商系统正掀起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
多一个人跨越创业之门,湖北经济就多一份活力
13年前,郭淼创办的湖北九隆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开业,注册资本1000万元。
作为省直最早登记的一人公司,郭淼是我省工商部门解放思想的见证。
如今,依据最新出台的《促进全民创业若干意见》(简称“26条”),想和郭淼一样,创办科技型一人公司则只需注册资本10万元,首期出资1万元,余下可分两年缴完。“26条”中,我省还首次在全国明确提出,出资一元即可申办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为创业者提供最低的准入门槛。
大门一开春潮来。
无数像郭淼一样的创业者,走上创业舞台。
来自省工商局统计,截至5月底,我省各类市场主体144.1万户,比去年底净增1.9万户;元月至5月新登记内资企业4006户,比去年同期增加21.58%。
观点:湖北最大的实际是发展不够,发展不够主要是经济发展不够,经济发展不够要害在于市场主体发展不够。每一个和市场主体相关的部门都应主动思考,如何让市场主体更好更快发展。——梁伟年(省工商局局长)
创业之门能否打开,核心在于自我观念的突破
“企业冠个省名怎么这么难?”
去年初的调研中,企业的抱怨与呼声,让梁伟年陷入了深思。
门能不能开?权衡中,他决心在法定框架下,在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前提下,放开思维,做一次降低门槛的探索。
一稿出来,不痛不痒,局长办公会未获通过;二稿出来,“口子”开大了一点。
“为什么不能彻底放开?”讨论中,干部们开始直面那些心知肚明的“小九九”:冠个省名,批个“条子”,手里有权多好,完全放开,谁还找你?
去年7月9日,三易其稿的《促进市场主体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定》(简称“51条”)精彩亮相。全部取消冠用省市名的注册资本限制性要求,成为最大亮点。
紧接着,他们大胆打破行政区划,率先在武汉东湖开发区和鄂州葛店开发区实现市场主体准入一体化。
今日,异地冠名的探索正从葛店向武汉城市圈铺开,圈内企业均可冠名“武汉”。
系列新政好评如潮,“更名热”在荆楚企业间涌动。
观点:谁最需要解放思想?政府部门。打破思想的框框,才能打破阻碍市场主体发展的框框。我们要主动革自己思想观念的命,革自己思维定势的命,革自己习惯工作模式的命。 ——梁伟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