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政策为区域经济铺平道路
6月29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出台。“中央财政建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灾后恢复重建基金700亿元,明、后两年继续做相应安排。同时调整经常性预算安排的(http://www.cye.com.cn)有关专项资金使用结构,向受灾地区倾斜。”7月1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印发实施,就财政、税收、金融、国土资源、产业扶持、工商管理、就业、社保、粮食等10个方面规定了47条支持灾后重建的政策措施。
业内分析人士普遍评价,这两份《意见》含金量颇高。“政府对如何支持恢复重建考虑得比较细致、全面。无论是财政、税收、金融、就业等各类政策的综合运用,还是财政投入、银行贷款、捐赠资金等各类资金的统筹协调,都比较到位,有利于形成合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指出。
这场灾难成为当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机遇。地震重灾区之一的什邡市工业经济局局长李先辉表示,他们准备近期去浙江、江苏一带招商,一方面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着重引进具备“造血”功能的项目;一方面通过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倒逼市内原有落后产能淘汰或升级,进一步提升产业档次、优化产业结构。
成都大学副校长张其佐认为,灾后重建规划和实施中,应确立“以生产项目促进产品结构调整、以行业标准带动产业升级”的思路,不能简单地克隆旧有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力,而应根据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选择和引进项目。
多年打造“会展之都”的成都市,敏锐地察觉到灾后重建的巨大商机。成都市会展办主任陈琳说,地震确实在短期内给成都会展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应该辩证地看待这种困难。成都是抗震救灾的最前线,大规模和长时期的灾后重建,为成都医药、建材、交通、电力、家电、物流等相关产业带来巨大市场和商机,也有利于相关展会在成都的举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