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回应:僧多粥少
面对担保公司提出的质疑,政府又是怎样考虑的呢?
“我们就是要比省里和市里的标准更高。”永嘉县政府金融办副主任胡胜告诉记者,7月28日,他们已从申报的10家企业中筛选出两家,进入第二轮的择优确定阶段。尽管胡胜没有透露两家入选企业的名字,记者获悉,其中一家是知名企业奥康集团。
记者辗转联系上奥康集团新闻发言人周威,他表示:“因为还没有最终确定,也不方便发表看法。至于如何具体操作,我们也在探索阶段。”
记者联系上温州市金融办主任张震宇,询问该市小额贷款公司的筹建等状况,他对记者提出的问题均未予以正面回应,只是说,相关情况应向浙江省金融办咨询。
记者试图联系上浙江省金融办,该办副主任盛益军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另一名工作人员吴军则以“在外开会”为由拒绝接受采访。
一位温州官员解释说,提高门槛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温州的民间资金充沛,想申请小额贷款公司的企业非常多,他们的热情也非常高。而这次的小额贷款公司名额有限,只有16个。在供不应求的局面下,只有提高门槛,让更好的企业进来。
记者获悉,为了平息各方面激烈的牌照争夺,政府有可能通过协调,让一些企业通过联合的方式,“抱团”组建小额贷款公司,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
专家点评
不宜让工商局来管
7月28日,浙江省工商局出台《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登记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担当起小额贷款公司日常监督管理负责人的角色。他们能唱好这出戏吗?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子奈认为:“小额贷款公司不是银行,没有纳入正规的金融监管。可是圈定工商局来承担监管责任,我觉得有待商榷。尽管小额贷款公司是依据《公司法》成立的,但它的运作有特殊性。就目前工商局的行政职能划定来看,并不适用。难就难在工商局似乎没有懂金融的人员,如果要管好小额贷款公司,是不是应该增设一个专门的科室?”
李子奈同时对浙江各级政府提高门槛的做法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央文件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定位是服务农村小企业和农民。根据目前浙江省以及温州市下发的具体规程,小额贷款公司有可能达不到收编民间游资的目的,也可能无法为中小企业融资解决实际困难。
“原因很简单”,李子奈分析说:“温州地下金融非常活跃,但规定只有骨干企业才能做小额贷款公司的发起人,就等于把民间借贷机构挡在门外,它们还是无法公开合法化。还有单笔贷款不超过50万元的规定,以温州当地中小企业的状况,50万元根本是杯水车薪,别说输血了,打点滴都不够。”
对此观点,温州市发改委一位副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赞同:“小额贷款公司的准入门槛这么高,只有资金雄厚的大企业才有这样的实力。而大企业申报的初衷更多只是获得从制造业进入金融行业的通行证。真正最有需求的中小企业却被拒之门外,它们的融资困局可能得不到改善。”
“按温州市金融办制订的时间表,9月份小额贷款公司就要正式上线运营了。但我估计他们能在10月份确定这16张牌照具体怎么分配,那也算快的了。”这位官员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