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济源市在今年5月下发红头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推出降低创业门槛的新举措:一元钱即可登记注册企业。新举措甫一出台,立即在当地引起热议。然而,事隔近4个月,无一人前来登记注册。(9月7日民主与法制时报)
原来一些人想做企业,但由于缺乏资金而无法注册,如今一元就能注册企业,在政策上更宽松,个人投资创办企业可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购买设备或装修上,不再作为注册本金存放在银行里,可以用在紧要处了。政府这样做的初衷无疑是为那些想自主创业的人放低准入门槛,然而良好的初衷为何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呢?在笔者看来,原因恐怕有以下几点:
第一,人们对于注册资金的多少依然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在许多人的眼里,注册资本的多寡是衡量一个企业实力的重要标志。很多创业者担心,注册资本太少,会给人公司实力不强的感觉,甚至是不正规或‘皮包公司’的印象,担心这样的企业没人会愿意选择与其合作。其实,一个企业具不具有发展前景,适不适宜开展合作,最关键的还是要看其产品、服务、业务能力、诚信度,看其有没有完成合作项目的资质,而不能光看注册资金。因为注册资金也是可以做假的,现在许多骗子公司都会拿出注册资金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证明,如果光看注册资金,肯定就会上当受骗。
第二,“一元企业”徒具象征意义而不具有操作性。济源之所以出台“一元办企业”的政策,其目的无非是为了鼓励人们辞职、离职去创办企业,使每个人相信不用多少成本,自己也能创业。但一个人一旦走上创业之路,不光是注册需要用钱,建房或租房、采购设备、购进原材料或商品……处处需要资金,如果创业者没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政府相关的配套政策又没有跟上,特别是没有优惠的贷款政策,光是低成本地让人注册一个企业有什么用呢?毕竟,注册资金只是整个创业资金链条中一个很小的部分。
第三,在推进全民创业的过程当中,更重要的是思想意识的转变。一元钱的低成本注册固然可以减轻个人创业时的注册资金压力,为个人投资创业提供了一个非常宽松的法律环境,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于朝九晚五的作息时间,习惯于安逸、稳定的工作环境了,工资福利待遇虽然不是很高,但是旱涝保收,衣食无忧,没有任何风险;而去创业,不仅需要去辛苦打拼,还要冒很大的风险,弄不好说不定还要赔得一塌糊涂。因此作为政府,出台优惠政策进行鼓励、引导当然十分必要,但这些“外因”终究要通过“内因”--创业者来起作用,要靠他们来创业。如果人们的思想意识不转变过来,因循守旧,缺乏创业的激情,政府的初衷再好也终究是一厢情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