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八,已是农民工返城高峰。但在江西赣州的宁都县,已悄然不见往年外出务工者成群结队赶长途车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成百上千家服装店、餐饮店、理发店乃至小工厂、小作坊放鞭炮庆祝开业。
宁都县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曾新生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宁都全县74万人口,15万人常年外出打工,是全国有名的劳务输出示范基地。但2009年,该县外出务工人员预计减少10%以上。曾新生说:“不再继续外出的这1.5万人,将实现三个三分之一:即三分之一原地创业,三分之一原地就业,余下三分之一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
记者连日采访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等传统农民工输出大省,类似的“宁都现象”并不鲜见。随着输出地政府进一步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与春运高峰几乎同时到来的,还有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大潮。
春运里一股特殊客流
大年初五,阜阳颍上县三十铺镇新庄村农民兄妹张波、张心燕,坐上了阜阳开往上海的5065次列车。他们这次来长三角不是打工而是来进货。“原先我在浙江桐乡打工,妹妹在江苏盛泽打工。今年过年,我们没等到老板催上班的电话,但我们还是来了,来进货!”寒风中,张波的话语中透着兴奋。他说,年前兄妹俩在老家县城里租了间门面房,打算把桐乡的羊毛衫和盛泽的丝绸进回去卖。
长期的打工经历,让农民工或多或少有了点积蓄,长了见识,甚至还熟悉了进货渠道。在今年返城客流中,不少人都是张波、张心燕这样的农民工新创业者,他们有的回城进货,有的联系项目,有的贩运土特产……成了春运里的一股特殊客流。
春节前夕,一座占地面积近1平方公里、拥有1.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的农民工创业园在安徽南陵县弋江镇落成运行。在家电业积累多年打工经验的当地人李为国把“家”搬进了创业园,成立了自己的芜湖天诺太阳能器具有限公司。
李为国告诉记者,园区由政府出资提供土地、厂房、基础设施,并配套以税费减免、水电补贴、房租补贴、招工培训等优惠政策,让他这个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一下子看到了希望。
“挣了票子,换了脑子,回家办起厂子,带富了一个村子”。在安徽宁国市,这句话已经成为众多返乡农民工创业发展的真实写照。该市通过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吸引了众多在外务工人员将资金、信息、技术及管理经验带回家乡,4000多名返乡创业者,直接带动了当地2万多农民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