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春运潮一年比一年猛,各地春联一年年在贴、灯笼一年年在挂、鞭炮和礼花一年比一年热烈,年味越来越淡却是很多国人的共同感受。
总体上,钱越来越多,年味越来越淡,这并不是因为中国的民间文化在枯竭,也不是因为“一台春晚,绑架了多少中国人的多少个除夕”。中国年文化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每个人的自由自觉参与。我们不是没有这个能力,我们缺什么?缺心情?不对,否则你无法解释为什么年年春运一票难求年年削尖了脑袋也要回家过年;缺钱?也不对,否则你无法解释为什么鞭炮礼花越放越大、手中的礼物和红包越来越厚重;是洋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使我们越来越忘记自己的根?也不对,因为在春节,并没有什么西方文化形式取代得了“中国味”、“中国色”,同时在海外那些洋文化的本土,中国年却越来越韵味十足、魅力四射。
我们缺的是时间。2.3亿农民工,其中1.3亿离开本乡镇千里迢迢到外地打工,此外还有大量游学在外的学子,大量在外求职的游子,每年春节期间汇成23亿人次的人流,在神州大地上浩浩荡荡来回奔波。他们的春节假期,法定只有七天,加上各种调休时间,平均不会超过10天,其中还得有两三天时间耗在路上。真正属于他们休息、娱乐、探亲访友的时间有多少?屈指可数。自然就更没有时间、精力来组织、参与各种各样的社区文化活动——而那些,正是春节文化的主流。在民工潮刚刚兴起的头几年,我家乡那些没有外出打工的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尤其是其中的一些老人,曾试图组织后生们参加一些春节文化活动,但越到后面越力不从心。各地的相关活动,基本上也逐渐销声匿迹了。
那么,如果把春节假期延长,“年味”是否就会如期而至?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不仅缺时间,更缺乏“心安即是家”的体制机制。现阶段,城乡分割的体制使人们的心永远在别处——在城市时思乡,回乡后又惦记着回城后的工作是否依然稳定。海外华人把春节过成盛大的文化盛宴,其实是他们安居乐业后油然而生的文化乡愁。如果我们的农民工进城后也能很快在城市安居乐业呼朋引友,春节文化的复兴与创新也将随之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