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莫华(化名)的求职公寓又迎来了五位入住者。他告诉笔者,从2008年底开始,入住的求职大学生差不多比往年增加了三分之一,“今年就业形势趋紧,二三线城市来上海找工作的毕业生更多了”。 莫华是众多上海求职公寓的“寓公”之一,他在闵行区拥有两家求职公寓,目前刚在浦东开设了第三家。 据中国房产超市网统计,截至2009年1月,上海市约有40家求职公寓在该网站注册经营,而据莫华透露,上海正式注册的求职公寓至少有100多家,类似群租房及民间经营的廉租房数量则不下500家。 通过网络预定床位 “春节前,我原来两家公寓的128个床位都满了。”莫华告诉笔者,生意火爆,现有床位供不应求,于是他立即决定开设第三家求职公寓。 莫华的第三家店,租用了楼龄20多年的某居民楼的一个单元,共6层,12个房间,主营单人间。单元房原为三室一厅一厨一卫,100多平方米,被莫华用简单的隔板做成了六室一厅加一厨一卫,房间都安装了空调,厕所有浴霸和简易的抽水马桶。 租住在莫华公寓内、来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刘欣欣告诉笔者,她是在某招聘网站上看到莫华公寓的相关链接,“公寓网站制作比较精细,还有相关上海地铁公车路线图、就业指导、旅游指南等”。 “今年来上海求职的外地大学生特别多。”莫华之类的“寓公”越来越重视网络的作用,“顾客中至少有三分之二是通过网站找到我的。” 莫华透露,上海规范的求职公寓拥有自己的网站进行相关宣传,聘用专职人员进行科学化管理,甚至还有专门的法律顾问提供专业服务。普通的求职公寓则在网络上公布联系方式,接受外省市求职者咨询预定,另外QQ、MSN等网络手段也同样被用于公寓的经营,“我原有三个QQ号,专门用于联系业务,最近业务太多,我得抓紧再弄两个QQ号。”值得一提的是,在笔者采访过程中,莫华的两个手机也不时响起。 同时,求职公寓里的火爆也让灵敏商家嗅到了商机。上海居民老张在莫华求职公寓楼下开了一个网吧,“生意还不错,主要是求职公寓的学生。”来自河南的刘凤,则在距离莫华公寓不到100米的改建民房开了一家“好再来”饭馆,主营5元到10元钱的盒饭。 “寓公”披露经营秘诀 莫华的公开职业是某房地产公司职员,“我开求职公寓类似于搞副业。”4年前,莫华大学毕业,留在上海找工作,租住在静安区的一个“求职旅社”。“那会儿,求职公寓还不普遍,大部分短租房都是居民把自己空置的房子简单布置一下,租给求职的学生住。” 莫华的第三家店靠近张江高科地铁站,“开办求职公寓的首要因素是选准位置”。他说,求职者要赶赴各种招聘会,参加频繁的笔试、面试,因此,交通是否便利,成为一个求职公寓能否吸引更多求职者入住的关键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