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是座断桥,脚底下就是湍急的河流,身子一歪,马上就会掉下去……”好多个夜晚,陈明林(化名)都被同样的噩梦惊醒。
“当时意气风发地带着一套软件研究成果,从高校出来办公司,想把这套软件包装成产品卖出去。结果公司成立一年半,一单也没有签出去,成立时投入的120万元现金所剩不多,而前景依然不明朗。” 在回忆起那段日子时,陈明林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痛苦”,这直接导致他后来选择当“逃兵”—从公司全身而退,回到了他原先所属的高校。
陈明林目前的办公室就在某个高校的教学大楼里,他的桌面比较凌乱,除了专业资料,还有《激荡三十年》、《公司财务学》、《打造高效团队》等经管类书籍。他一边麻利地整理着桌面,一边自嘲地说:“前两年从高校走出去办公司,以失败告终,到现在返回学校快一年了,还惦记着能不能瞅准机会再‘玩’一把。”
这些年来,像陈明林这样的科研人员不在少数,“回去”的人很多,“出来”的人也不少。
国家政策的扶持也使产学研的“土壤”变得越来越肥沃。2008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若干政策》的通知,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向企业转移自主创新成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技术转让所得按照有关税收法律和政策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
产学研有多种模式,例如科研机构直接出让技术给企业、科研人员入驻企业,或是科研人员自己办公司。接受采访的许多创业型科研人员都承认,从国家政策层面来说,现在的大环境还是不错的,但在产学研初期,他们仍然会面临所有企业从“出生”到“成长”所遇到的问题,比如纷乱的市场、繁琐的财务、复杂的人事等,这些都在慢慢消耗他们最初的创业激情。特别是当这些企业还没有抱成团、形成联盟或是简单的伙伴关系时,就更经不起太多的风雨。
而“回去”的科研人员也不能只是闷头写论文了,“从去年开始,各项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纷纷出台,其中提到这么一点: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要将科研人员开展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情况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引导、支持科研人员积极投身于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活动。这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激励手段。” 陈明林说。
产学研结合已经大势所趋。但我国产学研进程仍然存在自主创新成果转移机制不健全、运行机制缺乏、技术成果有效需求不足等突出问题,这集中表现在工程化和系统集成能力薄弱、产业化资金难以筹措、缺乏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这些问题往往会让刚刚起步的“学院派”创业企业踟蹰不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