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百纳”是品类还是品牌?
据了解,该案争议的焦点主要在于“解百纳”到底是商品品类还是品牌。
问题一:“解百纳”是否仅仅直接表示商品的主要原料及其他特点,并成为葡萄酒商品通用名称?
问题二:“解百纳”是否经张裕公司长期使用已取得了商标的显著特征?
长城、王朝、威龙等企业认为,解百纳一词是由法文“Cabernet”翻译而来,为“Cabernet”这一酿酒原料的葡萄品系的中文名称。按照我国商标法的规定,直接表示商品主要原料的名称不能注册为商标使用。在国内外葡萄酒行业将“Cabernet/解百纳”作为葡萄品种广泛使用的前提下,张裕公司仍将“解百纳”作为商标来申请注册,其行为是危害全行业良性发展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而张裕方面则坚称:“解百纳是张裕几代酿酒师及工程技术专家精心培育的产品,拥有一套独特的工艺标准,凝聚了张裕公司70多年的技术和精华。”且从2002年到2007年9月的6年间,张裕公司投入解百纳的广告费达2.43亿元,大力培育了这个市场。
关于解百纳到底是品种品系,亦或是品牌,国内有关葡萄酒行业的一位专家表示,品种是农作物分类的基础。根据我国农作物与园艺界所命名的葡萄品种名称与认可的标准,的确没有一个葡萄品种的名称叫解百纳。不过,多年来国内外大多数葡萄酒企业已经形成共识,就是将赤霞珠、品丽珠、蛇龙珠、美乐等主要酿酒葡萄品种通称为“解百纳”。
对此,商评委裁定认为,“解百纳”不是我国正式公布的葡萄品种名称,以及现行《葡萄酒》国家标准及相关技术规范所规定的葡萄酒通用名称,即不属于葡萄和葡萄酒的法定通用名称。且“解百纳”并非汉语固定词汇,“解百纳”一词最早于1936年由张裕酿酒公司使用,并作为商标名称的一部分出现在商标注册文件中。“解百纳”长期被张裕公司作为葡萄酒的商标或特定名称使用,能够起到区分葡萄酒商品来源的作用,具备了商标的显著特征。
“解百纳”成张裕的救命稻草?
早在2001年,张裕便和欧洲第一大葡萄酒集团——法国卡斯特兄弟公司“联姻”做起了合资品牌。然而2006年4月,双方却突然宣布分手。“这对张裕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而现在‘解百纳’已成为其救命稻草”,一位行业内人士如是说:“如果你注意过张裕以前商品的标签,其在成分里面便标注过‘解百纳’,而现在他们已经将‘解百纳’改为‘神龙珠’了。”
该人士认为,张裕公司对于“解百纳”的注册只是其垄断行业公有资源的一步棋子。在其申请“解百纳”商标注册的随后几年里,张裕公司又分别就行业的其他葡萄品种作为自有商标注册,如我们所熟知的“赤霞珠”、“琼瑶浆”、“品丽珠”、“雷司令”等分别注册为“赤霞”、“赤霞珠”、“品丽”、“琼瑶浆”、“司令”等商标名称,但均因为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葡萄品种而被驳回。
对此,有消息人士对记者透露,张裕之所以要与全行业为敌,是因为近期其股价可能会发生变动,所以张裕再次将“解百纳”抛出,以支持其股价。此外也有消息称,张裕在烟台的葡萄园将被开发区征地,如若属实,这无疑都将对张裕再次造成不小的打击。不过张裕方面对这些信息均予以否认。
鹬蚌相争 谁人得利?
中国是世界上葡萄酒消费增长最快的市场。10年来,世界葡萄酒传统消费国的消费量基本维持原有水平,惟独中国市场异军突起,葡萄酒销量不断攀升。这让全球葡萄酒厂商趋之若鹜。2007年全国葡萄酒产量已达65万吨。有专家预计,从目前到2010年间,中国将是全球最活跃的葡萄酒市场,葡萄酒消费量将增长近36%,而这块巨大的市场蛋糕也正是“解百纳”之争的最终目的。
目前,生产“解百纳”产品的厂家有数十家,不可否认,张裕的巨额广告投入为“解百纳”今天的知名度立下汗马功劳,可长城等企业也表示:“这是整个行业的功劳。”
据了解,目前解百纳大概占我国整个葡萄酒行业产量的20%-25%,即12万-15万吨左右,而张裕只占这其中的1/10。
近年来,国外的一些洋葡萄酒品牌不断涌入中国,抢滩市场。据广州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前两个月经广东口岸进口的葡萄酒达327.2万升,比去年同期增长42.3%。
业内忧虑,洋葡萄酒兵临城下之时,中国葡萄酒业却大搞内战,恐怕最终得利的是洋葡萄酒。烟台威龙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焦复润此前也表示:“不论成败与否,这场争夺都对还在起步阶段的中国葡萄酒行业造成了无可挽回的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