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年前就有人说过,“可口可乐”公司如果被大火烧毁,一夜之间就能重建一个新的“可口可乐”公司。那就是因为“可口可乐”早已赚下价值连城的品牌,这个品牌是无形的,它不会在大火中损毁。如今,中国也有一些企业在品牌上积累了丰厚的家底,也同样可以在天灾人祸中确保不死,如“三鹿”,其本身可以在事件发生时快速对消费者作出反应,承担起所有受害者的治疗费用,并赔偿消费者和经销商的一切损失,哪怕赔光家底和血本,只要体现出“三鹿”是一家有人性的和有责任的企业形象,“三鹿”的品牌不仅不死,反而在灾难中升值,也就不愁没人往“三鹿”品牌投钱,包括风投和银行都愿意为其投资。那么,“三鹿”要东山再起不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吗? 至今从媒体有关“三鹿”的大量消息看,“三鹿”在整个事件中是以消极方式处理危机,甚至可以说是对“三鹿”品牌的放弃为代价。早于2006年“三鹿”品牌价值被评定为149.07亿元,尽管评价机构是否为法定权威机构不得而知,但人们也没对这次评价有何疑义,评价结果还是说明“三鹿”的江湖大佬地位,说明它的品牌价值非同一般。 今天的“三鹿”评牌还能值多少钱?许多人会毫不犹豫地说出“三鹿不值几个钱”的答案。客观上“三鹿”经历此番磨难后,的确不值钱了。导致“三鹿”由宝变草的根本原因不是别人,而是“三鹿”自身的意识作怪。早期认为大事可以化小、小事可以化了,还在考虑要负责任得花多少代价,却不知品牌可以先于有形资产死去,也就没有在事件的最初时间作出有效的反应,和许多中国企业一样,更没意识到品牌死去才是万劫不复的严重后果。 上世纪80年代初,就有外国经济学家和企业家主张“中国没有企业”,甚至开玩笑说“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成一家公司”,那时因为中国只存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在发达国家的人眼里是很不可理解的事情。这也说明中国企业的历史太短暂,许多大企业是被市场需求给拔高了的,实际上却是外强中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