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吉米·威尔斯来说,那次聚会留给他的回味是复杂的。在帆船比赛上,40岁的威尔斯赢了33岁的拉里·佩奇;而在接下来的风筝冲浪(kite surfing)项目上,擅长于此的佩奇的确让威尔斯嫉妒非常。威尔斯匆匆地从布兰森的助手那里学了两招便仓促应战——这时天气风云突变,最终的结局是:威尔斯被困在水上不能自拔,最终不无遗恨地离开了这个加勒比海上的“布兰森之岛”。
“维基百科挑战Google落败”,作为旁观者,如此幸灾乐祸的解读并非新鲜——而仅数月后,2006年12月底,吉米·威尔斯真的再度向Google发起了挑战——只不过这一次不是风筝冲浪,而是一场真正的较量:关于搜索引擎。
“Google在某些搜索中做得非常好,但很多搜索结果全是垃圾。比如你可以试试搜索‘Tampa hotels’,Google找不到任何有用的信息”。显然,威尔斯所指向的,是Google一贯奉行的根据页面互相链接数量来判断网页重要性的Page Rank算法:“计算机做这样的决策糟糕透顶,因为搜索算法只能通过间接的手段做这样的决策,但人有更好的办法。我们只要看看一个网页,几秒钟我们就知道一个网页是好还是糟。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建立一个值得信赖的社区,来做这件事情。”
让主观选择和智慧,而非机器排序来影响搜索的结果?
别急着兴奋。这并非一个前所未有的想法,但这也正是Google得以异军突起的关键:包括雅虎等多数搜索引擎都曾试图利用编辑的力量左右搜索结果,但Google那完全依赖程序和算法的方式似乎拥有着更长久的生命力。毕竟,相对于人力,程序可以无止境的运行下去,而且,它似乎也能做到更为客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