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提前出版抢占先机
说到《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这本书,还有件有趣的事。该书作者保罗·克鲁格曼今年10月刚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中文版的推出可以说是时机恰好,正踩在点上。很多人都在纳闷:中信出版社怎么“押”得这么准?周百平笑着说:“我们根本就没有押宝,这完全是个意外收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不像文学奖那样引人注目,出版社一般都不会为经济学奖获得者“押宝”,而且也很难“押”中。在如今财经类图书热门的背景之下,克鲁格曼的获奖也为该书增加了一大卖点,很多书商点名要这本书。中信出版社已经调整了出版计划,本来打算陆续推出的40多本关注经济热点、金融危机的书,现在都要抢占先机,提前出版。
这类书还能“热”多久
财经类图书的“风向”似乎转得特别快,去年证券投资类图书热销,今年股市“跌跌不休”,这类书的销量也直线下降。而宏观经济类书原本不太引人注目,今年一跃成为财经类的“领头羊”。经济大潮的起起落落,在财经类图书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孙太清认为,今年虽然还没有出现像《货币战争》、《水煮三国》那样销量过百万的超级畅销书,但有些通俗易懂的大众财经书已经渐露“畅销相”,如《七天读懂宏观经济》、《看不懂的中国经济》等。今年的深圳读书月推荐书目,《看不懂的中国经济》也名列其中。
在如此多变的形势下,关于宏观经济、金融危机的书还能热多久?恐怕谁都无法做出准确的预测。周百平说,有专家预言,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将会持续。如果是这样,至少一两年内,这类书应该都比较受关注。王磊则认为,如果中国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发展,不受金融危机太大的冲击,再过半年,大家可能就不怎么关心这些书了。
跟风不如坚持经典
一哄而上、跟风出版是出版界的痼疾,《谁动了我的奶酪》引来一大串“奶酪书”,《水煮三国》带出一堆“水煮”杂烩。宏观类财经书走俏,也引来众多出版社来“分蛋糕”。在中心书城,记者就看到了三本《粮食战争》,分别出自三家出版社,作者一个来自美国,一个来自英国,还有一本是国内作者写的。与此类似的Cye.com.cn还有一本《石油战争》和《石油大博弈》,名称不同,观点大同小异。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吴晓波对《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这本书印象比较深刻,而市面上很多让人眼花缭乱的大众财经书,在他看来信息量都差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