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上潮流,未必就能成为赢家。中信出版社的秘诀是把握经典,重视书的品质。比如说,在引进国外图书时,要考察作者的学术地位、书的观点、原版书是否畅销等各方面因素,尤其青睐那些观点有前瞻性的书。比如《货币战争》、《黑天鹅》等,都是在金融危机还没来临或初露端倪时就做出了准确的预言,这样的经典著作往往可以引领潮流。周百平说,出版社要争取让自己的书成为长销书,而不是昙花一现。
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即将推出的十几种书中,王磊最看好的有三本,一是《碰撞——金融新纪元》,这是国外的一本很有影响的重头书。还有一本索罗斯讲次贷危机的书,一本巴菲特分析美国债务的《负债大美国》。她也认为,名家名作更容易“立得住”。不过,鉴于成本、周期等各种原因,出版社也不能只出这种书,而是要兼顾热点和经典。
读者要对伪书留点神
除了跟风和盗版,财经类书籍中还有伪书。几年前,引进版管理类书风靡一时,有些书商就开始炮制伪书。本来作者是中国人,却打上一个外国名字,内容都是七拼八凑出来的,看上去也颇为“专业”,让读者真假莫辨。当时这类书对市场打击不小,部分读者从此对财经书都敬而远之。直到今天,伪书仍未从市场上消失。有业内人士说,现在市面上有一本《粮食战争》就不是Cye.com.cn翻译过来的引进版图书。现在打着外国旗号的伪书比以前少了,但从网上复制拼贴“编著”来的书仍屡见不鲜。在有些刚刚发展起来的城市,这些“攒”出来的书甚至更好卖。
吴晓波认为,现在国内的财经书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读者和出版社的品牌意识都还不强,图书良莠不齐是很正常的。他认为,管理思想类书国内远远落后于国外,因为积累还不够;理财投资类Cye.com.cn书国内要好得多,因为中国人毕竟更了解中国情况;企业史、企业家传记这类书国内的上得比较快,他自己也主要致力于这类书的写作。总的来看,财经书的前景还是比较好,但是需要对市场进行细分。
国内的大众财经书在2002年前后才开始出现,以前一般都是财经类的专业教材。近几年来,这个领域每年都有新热点,出现了一批比较“火”的畅销书,个人理财类图书的销量也稳定增长。周百平认为,这个市场虽然目前还不太大,但将来会慢慢增长。虽然伪书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但时间长了,读者自然会做出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