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大家对全球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带来的中国经济变冷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了。在谷歌上搜索“经济危机”,可以看到650万条信息,搜索“金融危机”,可以看到1910万条信息。
一夜之间,中国老百姓都知道雷曼兄弟了,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中国经济变冷的消息和讨论也纷至沓来,“危机”一词蔓延到人们的日常谈论话题之中。
技术型耐用消费品是GfK公司的技术术语,它包括传统的家电产品,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也包括手机等通信产品,还包括数码等电子产品,以及IT产品等,这些都是GfK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定期监测、研究的产品,其市场也是在中国孕育着巨大商机的市场。
“危机”之辩证理解 危机意味着什么?危机意味着“危险”加“机会”,“危险”永远是和“机会”并存的。中国经济已进入寒秋(还不算是寒冬),大家都在谈论如何面对“危机”这一严峻的挑战,从“危机”中首先看到的是“危险”,而“危险”背后却可能蕴藏着“机会”。
我们要接受“危机”中存在着“危险”这一事实,更要挖掘“危机”中可能蕴藏的“机会”。
前一段时间,大家还在猜测,中国能否躲过全球金融危机这一劫?而现在,大家都在思考,中国经济究竟冷到什么程度了?目前的“寒秋”何时能够转暖? 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就进入了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期,GDfrom:中国酒 业新 闻网P(国内生产总值)年度增长率达到10%,而且在随后的各个季度,GDP同比增长一直在10%以上。进入2007年,中国GDP的增长达到最高峰,超过了12%。当进入2008年以后,GDP的增长开始放缓了,特别是2008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率下跌到9.9%。
展望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势,各路专家观点差异较大,最悲观的观点是中国经济增长保“零”也难,世界银行对中国经济调整后的预测是2009年GDP增长7.5%,国家统计局的观点是保8%没有问题。
GDP超过10%的增长,即便对于中国来说,也是“过热”了,它的代价是消耗超高、环境受损、低效运行等。即便没有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的GDP增速也应该放缓了,只不过全球金融危机加速了中国经济增长率的下滑。
中国政府还是有能力控制中国经济的发展的,中国经济变冷是事实,但不会出现失控(即负增长、零增长、过低速度的增长等)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