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席卷全球、来势凶猛的金融风暴,裹挟着国内企业已存在的成本攀升、利润下滑等“寒意”,提前将中国制造业推入“寒冬”。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中国三大世界级制造基地无一幸免,制造业的冬天已然来临。
从中央“6.13”会议到7月份高层东部调研,再到近期的各项政策密集出台,中国的“过冬计划”正逐步展开,以联想、华为、海尔为代表的国内制造业领袖也已经或者正在进行“过冬动员”,准备过冬成为当前国家、企业的头等大事。
那么,制造业如何才能安然渡过这次不期而至的“寒冬”?
笔者认为,“过冬”并不完全意味着要过苦日子,“过冬”或许也是制造业休养生息,蓄势待发的一次难得的机遇。
笔者根据对制造企业多年的研究,结合国内制造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过冬”的具体建议:
建议一:“储备粮食”——确保现金流不断裂
确保公司现金的流动性,这是企业在过冬必须时时刻刻关注的“保命”指标。冬天最怕的是“断粮”,而当前的制造企业中多数没有“余食”,而金融机构在目前经济Cye.com.cn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也不会轻易“借粮”。所以,制造企业的现金流一旦断裂,不但可能求助无门,而且可能会遭遇“墙倒众人推”的危险境地。增加现金流入,减少现金流出,确保充足的现金应成为所有制造企业的管理重点,对于缺乏融资渠道和财政支持的民营制造企业更是如此。
确保现金流的途径有二:一是开源,二是节流。
“开源”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借助于融资渠道,不过这种方式成本较大;二是出售部分资产,以获得现金流入,这对那些现金流出现问题的制造企业不失为获取现金的最直接的方式。上次华为过冬时,将安圣电气卖给爱默生,获得60亿元的资金,就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虽然可能会在资产价值上受到一定损失,但是从长远来看,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节流”则是指减少现金流出。防止现金流断裂的更为普遍的做法,就是减少支出。在制造类企业的经营性支出中,管理费用、营销费用的减少首当其冲。其次,就是裁员或者减薪,不过考虑到中国的具体情况,国内制造企业应当将裁员和减薪作为最后的手段,审慎使用,防止给企业稳定造成不必要的冲击。
|